正文

“渴望更多”的文化

一个人的狂欢:内向性格的力量 作者:(美)罗莉·海尔格


当今的消费主义文化依赖于下面这种假设:假如你有了____,你就能过上你想要的那种日子。一辆闪闪发光的新车让你看上去更帅、更幸福、更为成功;高科技的产品会为你节省更多的时间,而你又可以通过购买更多的产品来填充这多出来的时间;为了赢得更多的销售额,商业广告会跟你说“别人都已经人手一个了”。

我们的文化已经变成了一个“别人”的文化。通过持续不断扩展的媒体渠道,我们能够了解人们(据称)都在买什么、人们(据称)都是怎么做的、(据称)其他人对我们又有什么样的期待。真人秀节目进一步侵蚀了我们对隐私、对个人空间的感觉:不仅剧中人出现在了我们的客厅里,我们也出现在他们的客厅里!

在典型的美国情景剧中,人们不敲门就互相走进彼此的家里或者公寓里,一屁股坐到沙发上,然后就开始谈论他们的问题。赶时髦的成年人混在一群参加合奏演出的朋友当中——彼此相互感觉都很重要的一群人。有人从外闯入是一种规范;如果有一个朋友离开了屋子,就必定有另一个进来;帅气的人从来不会一个人待着。不管这个朋友让人心烦还是自私自利,朋友总是越多越好。

有更多的朋友就等于有了更多的乐趣,甚至是更多的价值。在一个民主的社会中,更受欢迎意味着更多的力量。20世纪80年代的时髦词“联网”成了通往成功的门票。在一个日益开放的社会,人们关注的重点从质量转移到了引人瞩目,从优良的产品转向良好的市场营销,从认识别人转向被别人认识。没有时间了;我们得“把这事儿结束”然后“把它甩掉”。焦虑障碍已经成了美国社会生活当中一个普通的“小感冒”了,对此还有什么好好奇的吗?我们生活中相当一部分时间都是在恐慌的状态下度过的,不考虑为什么,先把更多的东西抓到手再说。我们就跟跑到大街上去抢从游行花车上撒下来的糖果的孩子一样,只知道一点点的便宜货尝起来很有趣。

这种“渴望更多”的模式让我们相信独处和反省都代价太高,不能去冒这样的风险。游行的队伍继续前行,我们需要那样的糖果!你要想成功,就得尽可能多地抛头露面——让网络充斥着你的信息、蹦到每个人的电视屏幕上、打动人们的心。

在一本名为《紫牛》(Purple Cow)的了不起的小书里,市场分析师赛斯·高汀认为,更多的广告不再意味着更好,人们已不再看或者听那些涌到他们跟前的潮水般的信息了。他不主张对产品进行大规模的营销,而是提倡创造一种与众不同的产品或创意(即紫牛)——不是更多,而是更好。任何一个讨厌在自己的电脑屏幕上看到垃圾广告邮件的人都会同意这个观点。

而且,独处可以为我们带来另一种不同的“更多”,尤其对一个内向者来说,远离人群让我们能够接近一个更为独立、更多质疑、更为诚实的声音——一个让一切都完全不同的声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