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消费能力的差别与价格歧视策略(2)

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 作者:(日)吉本佳生


首先看上方的表格,一开始就以1575日元销售的销售额,用灰色的部分表示。纵轴表示价格、横轴表示购买人数(等于销售数量),因为“销售额=价格×数量”,所以在这个表格中用长方形的面积表示销售额。接下来,让我们以销售额为基准,比较其他定价的效果。

如果商家希望将产品同时卖给那些愿意支付1200日元或只愿意支付500日元的消费者,那么一开始就将价格定为500日元,10万人都会购买。这个时候的销售额虽然在上图没有显示,但简单计算一下就会发现,500日元×10万人=5000万日元,销售额减少了。

而且对于商家来说,难得有愿意支付1.2万日元和4000日元的消费者,对于这些人应该尽可能地高价卖给他们。于是商家就会采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降价的策略(时间差策略),进行差别定价。

这个效果通过上图下面的表格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销售期间的总销售量,依然是被涂成灰色的部分。

最开始以3129日元(同时发售的豪华版定价10290日元)销售的时候,消费者并不知道此产品将来会不会降价(就算知道会降价,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降价)。因此,只要售价低于消费者的心理底线,他们就都希望能够尽早一点买回去欣赏。对于那些愿意支付1.2万日元和4000日元的消费者来说,自然会很痛快地买下。

特别是那些愿意支付1.2万日元的人,可以说是相当狂热的粉丝,对价格根本不在意,所以如果有附送大量特制内容的豪华版,他们就一定会购买豪华版。在这里为了进一步简化说明,我们假设第一组的1万人全都购买了10290日元的豪华版。另外愿意支付4000日元的人都购买了3129日元的标准版。

随后,商家将DVD光盘的价格下调到1575日元。这时,那些只愿意支付

2500日元的2万人会购买。接下来,再将价格降到980日元,这时,那些只愿意支付1200日元的3万人也会购买。

这样定价的销售额合计如上图下方的表格,以灰色部分表示。虽然看上去有些复杂,但实际上就是①~④号长方形的面积之和,之所以这样区分,是为了便于和上方的图表进行比较。其中①部分的销售额与上方的销售额相同,其余的②③④部分就是采用了差别定价策略之后额外获得的销售额。

通过对上图上下两个图表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形成的差别定价可以实现“肯出高价买的顾客就高价卖给他,只买便宜货的顾客就便宜卖给他”的策略,从而大幅提高销售额。

现实世界中的情况要比前文的例子复杂得多,因为消费者究竟愿意支付多少钱来购买产品是商家无法估计的。

即便可以利用以前的DVD光盘的销售数据和读者调查表来进行分析,但是每个人对电影的评价都是不同的,所以消费者不一定都按照调查表的回答来行动。这种情况下的调查与分析,恐怕只能得到极少且错误的信息吧。所以,理想的调查数据,在现实中是绝对不可能得到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