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3.经济转型 产业升级(13)

中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 作者:李克


对于产业来说,我们不能很笼统地把谁定义为朝阳和夕阳。关键是我们怎么在相关的领域取得中高端的地位。我们现在提出来的一些新兴产业以及对应的发展战略,提出来一些新的政府扶持或者支持的产业发展领域,有七大新兴工业等的提法。我觉得作为一种行业指导性方针或者方向性的提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如果中国各个地方政府都将其作为地方产业发展规划的目标和内容,这种雷同性就会太强,最终也就变成了官样文章,因为这违反了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实际上,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比较优势,而且资源又是有限的。如果这个地方不具备条件,或者完全没有条件,却要强行推动、创造相关的企业或行业,这种政府行政主导下的新兴产业的前景,大家是可以想象的,未来的竞争力一定是非常有限的。这样一来,一个良好的愿望和发展思路,最后又是落了个非常糟糕的结果和资源的大量浪费。

对于中小企业的态度,我觉得现在中小企业能耗、污染确实是比较严重的,因为从它的技术等级,包括设备、生产工艺各方面来说,都还是比较粗放的状态。但是对他们也不能采取政府“一刀切”的做法。因为这些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承担的是大量的就业和地方财政的任务,如果光是依据行政命令,强行关闭,就会造成新的一轮中小企业发展的地区不平衡、不公平,将又是一种严重的倒退,“国进民退”。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前面提到的日本的那些做法,建立一个统一的全国性标准,给中小企业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帮助,来帮助他们实现产业升级,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或者责难。

四十六

为什么我现在要将产业集群这个概念提出来让大家重新反思呢?因为当今的国际市场、产业环境和20世纪80年代之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根本性的转变。如果说2000年之前,我们还有产业集群一定的发展空间的话,那2000年之后,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是有很大的误导性的。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新一轮的全球化的发展,对产业的形态和布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体来讲,一个产业价值链已经不在依据一个地域的相对集中这种概念来构建了,而是要把产业不同的这种环节或者不同的端口,在全球范围当中展开,从而取得最大的产品竞争优势。

举个例子,像半导体行业,如果从半导体的生产大国来讲,那么现在韩国是第一,大概占国际市场的三分之一;第二就是中国的台湾地区,大概也是占到17%~18%;日本是第三,大概在15%;美国大概是5%~8%。如果作为行业的概念、制造的角度来讲,韩国是半导体行业中最强势、规模最大的。很有趣的是,同样观察半导体行业,从利润分配的角度来讲我们却发现,虽然美国的产量只有5%~8%,但是它大概能拿到50%~60%的利润;日本和欧洲的一部分国家,作为主要的半导体的使用国,它们能拿到利润的20%~25%;然而,真正从事生产的国家和地区,韩国也好、台湾也好,特别是台湾,它只能拿到5%~10%的利润,绝不会超过10%。为什么作为生产半导体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反而在产业最后的收益分配当中得到那么小的比重?考察一下最近这些年国际市场的变化,你就会发现:作为产能来说,美国虽然占的比重很小,但是作为半导体的整体设计、研发方面,美国却是世界上最强势的。它就是利用它的技术、研发优势,牢牢把握住了半导体行业中的行业标准和发展方向,以及新产品研发的技术特征和发展方向,从而掌控了国际半导体行业的高端。当然,日本也参与了其中的一部分,日本的一些企业,像NEC、索尼等都是在做半导体方面非常有优势的企业。所以,对于真正生产的国家和地区,比如韩国和台湾,因为它们没有办法参与高端的研发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它们就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同时,在市场端,在销售市场上也就没有很强的控制力。即使它们生产的是高科技产品,但是因为两端不通,就是研发和行业标准端以及市场和品牌端没有链接好,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介入高科技产品的制造行业当中,也是沦落到给别人代工、加工贸易的状态,所以分配到的利润比例是非常小的。

四十七

人才荒是现在大中城市的企业都普遍遇到的,这跟我们教育制度有极大的关系。大家都知道,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整个中国的高等教育快速推行市场化。在市场化过程中,学校大量的扩招,规模越来越大。其实,现在年轻人可就业的岗位数量跟过去的十年相比,并没有大的减少。但是,很多年轻人因为进入了市场化以后的大学学习,而这些大学的教育质量是很值得商榷的,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质量也就很值得商榷了。这样的学生,到就业市场上就有些不受欢迎。对于他们自己来说,由于觉得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因此对工作岗位的预期就比较高,不愿意从事一些中低端的工作岗位。这样,就导致一方面大量的中低端的工作没有人干,另外一方面又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好像目前有个大致的统计,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大概有二分之一找不到工作。就算找到工作的话,雇主对大多数毕业生的评价也很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