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马家辉:“蚁族”根本不是问题(7)

同胞,请淡定 作者:许骥


■ 收入低并不一定代表在吃苦 ■

许: 有人质疑“蚁族”是个“伪概念”,说社会上其实根本就不存在“蚁族”这样一群人,更不构成一个社群,是作者廉思故意将问题放大。你怎么看这种说法?

马: 概念本身并不存在真伪,问题是我们怎样让他变成一个有效度的概念。做调查、做研究,要讲究信度跟效度,假如都要成立的话,我们需要更多的证据,包括内在的证据以及外在的证据,才可能进行比较。

这本书起码勾起了我们一些问号,我们想追问更多: 真的存在这群人吗?假如这群人就像你所说的对社会有这些看法,对家庭有那些看法,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意义,有更多的讨论。我们期待作者,那么努力的作者,继续努力下去;以及其他的社会学家,特别是搞都市社会学的,去做更多不同类型的群体的研究。材料累积到一定量了,就可以做一个比较。我们也期望,掌握公权力的人正视这些问题,而不是像有些传说的那样,干脆把有些“蚁族”的“聚居村”铲平,那就太可笑了。

另外,我还听说这本书在成书过程中,在争取经费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难——我觉得不可思议。这本书的意义,不仅在于作者找了一群人对他们进行调查,更在于他这个调查项目的前前后后,所发生的事情,应该引起人们思考。为什么那么认真的一群研究人员,找研究的基金都有困难,是不是我们的学术研究制度出了问题呢?

许: 我请廉思到杭州来做演讲的时候,他的演讲中倒是有很多数据的。比如,您刚才说的收入问题,我记得他当时是有说到北京的平均工资是多少,这些人低于他们多少,他有一个具体数字。但是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他还是有所顾虑,比如考虑到销量的问题——太多数字太沉闷——还是删掉了很多东西,然后加入了后半部分的“调查日记”。廉思拿着文稿去出版社的时候,跟编辑信誓旦旦许诺“我这本书包火”,结果编辑说“你别这么跟我说,每个人来我这里都说包火”。结果,他这本书还是自费出版的。但出以后,真的火了。

马: 这表示两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廉思的错误,他删错了,删了不该删的内容。即便为了市场考虑,也不该删那部分数据。假如不删或许市场会更好,因为更有说服力,不仅是一般大众媒体会讨论、炒作、关注,甚至学术界也会去研究,从而获得更多的学术研究市场。第二个错误,出版社的错误。这个现象常见,当年章诒和的那本《最后的贵族》,在香港被两家出版社退了稿,结果出版后大卖。

许: 很多人给如何解决“蚁族”这个问题提了不少建议,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马: 为什么要解决呢?就目前看,“蚁族”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它只作为一个现象存在。不是问题就没必要去解决。

许: 那你同不同意唐骏说的呢?他说,年轻人就应该吃苦,就应该没钱,到三四十岁的时候,该成功的最后就会成功。

马: 对于唐骏的说法,我不存在同不同意,因为根本没有什么好反对的,他说的也是事实的一面。

我不相信一个社会完全没有公平。假如你说完全没有公平,纯粹是看关系、看运气、看你会不会拍马屁——拍马屁也是一种本领啊!假如真的完全是看拍马屁的话,大学就应该教拍马屁,中学也应该教拍马屁,这是一种“游戏规则”。

对年轻人来说,一开始收入会比较低,可是不表示你在吃苦啊。吃苦是一种心理状态。我告诉你,我大学毕业出来的第一份工作,在当时薪水是一万八千元新台币每个月,等于四千块港币。我也是跟朋友合租一个房子,吃路边摊,五十台币一份,可是我快乐得不得了。这种经验每个人都会有的。

如我最前面所说,所有的都只是现象,并不一定表示是问题。我们首先要确定这个现象存在,然后再界定它是不是问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