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经典经济学关于财富的基本理论(9)

中国经典经济学 作者:钟永圣


 

三、布施财报论

中国古代的经典认为财富是布施行为的自然果报,要想自己富有,要勤修布施,要想得财,首先要有能够舍出去的德行。很多人嗜财如命,要其捐赠出去如钝刀割肉般舍不得。殊不知这是一个“观音法门”:布施其实是揭示“不失”的事实真相,捐赠貌似把自己的财物、服务、随喜善念“给出去了”,好像是一种失去,其实不是。所以古代说“布施”,是提醒大家,布施的人是“不失”,是没有失去,是一种真正的获得。所谓“舍得舍得,不舍不得。”你想要收获,不是先把种子撒出去了吗?经济学上,凡是想要回报的,不是首先得投资吗?也是一种撒种。资本其实就是一种财富的种子。

布施有三类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无心布施,三轮体空,未来的结果是不思而得;

第二种境界是有心布施,着相布施,结果是思而后得;有贪图回报之心者,结果是得而有限;有不舍之心者,结果是得而艰难;快乐地布施,将来会快乐地赚钱。

第三种境界是厌恶布施,结果是受穷苦难。多布施果报多,少布施果报少,不布施没有钱财。

投资者一定要:1.长修善德,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2.素位而行,切忌一山望着一山高;3.本位成就,就是俗话说的“认命”,把天赋展现出来,做自己喜欢和自己擅长的行业;4.明理识道,立场坚定,又能从善如流。5.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有钱不会用,在中国经典的立场上,是穷人,不是真正的富人。富有而吝啬,习性上积累着贫穷的本因,有朝一日贫穷是必然的结果。用了的钱财才真正是自己的,“带得走”。如何用钱,是真正检验智慧的考试。

四、积善改运论

德本、智勇之外,时、运、势也是成就的必要条件。《素书》有言:“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时运本是物极必反、秋去冬来的自然法则的自然走势,如何能够更改呢?在《了凡四训》中,云谷禅师给袁了凡先生讲解了积善改运的道理和做法。袁了凡先生实践的结果,真的改变了“命中注定”之数。其中的道理就是前面所讲的“心念决定”的公理。

扪心自问,我们每天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多少真?有多少正?心念一动,浪及十方,真假虚实,别人是感觉得出来的。曾子在《大学》中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心灵本性中还有格,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性格”,就一定有我见、成见、偏见、邪见、断见,总之没有正见,就一定有人我是非,就一定有忧愁苦闷,就一定有挫折危险,就还不能改变人生运势。

司马光在分析韩信被杀时说:“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观其距蒯彻之说,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良由失职怏怏,遂陷悖逆。”尽管汉高祖刘邦“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但是他认为“信亦有以取之也”,意即韩信也有咎由自取的地方,例如,当初汉与楚相距荥阳,韩信灭齐,不回来禀报反而自立齐王,令刘邦大怒;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韩信约好共同攻楚而韩信竟然没来!所以,其实刘邦早就有取韩信性命的打算,只是当时“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则信复何恃哉”!司马迁说:“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是故太史公论之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资治通鉴·汉纪四》)所以,人生如果不能时时积德行善,谦让自首,纵然功盖天下也难免时运至死的灾殃。

台湾证严法师说:“心再好,不能柔声对人,也算不得好人”。钱钟书说:“有理不在声高”。语速和缓,柔声对人,是人的内心的反映。“心”本无形,心之情表于脸上,心之音出自口中,表情和善,语音柔和是内心世界和善的直接反映。“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性格的惯性仍然使容易使人常常处于“见人不善,不见己非”的颠倒状态中。《地藏经》中说“上等人不教而善,中等人教而后善,下等人教而不善”,人们通常自以为是上等人,却不知道自己多数时候是一个下等人的心性,命运如何能好呢?糟糕糟糕,许多人糟就糟在一个自以为“高”上!经典就像镜子,能够照出我们自己的庐山真面目。一念之间,天地不同。那么运势又有什么不能改的呢?如果真能脚跟立定,要做一个真正的德行人也不难。心里只看别人的缺点,那真是世上没有好人,其实是自己鬼眼看人,一念之间把自己送到鬼世界,运势怎不会受到影响!如果“连续积分”,那么就会越来越差;若专看他人优点,那么这个世界真是美好,一念之间把自己送上圣贤世界!如果“连续积分”,那么就会越来越好。常言道“人争一口气”,其实说错了,应该是人争一念善!

提高道德的过程就是增加财富的过程;道德败坏的过程就是引发经济危机和社会灾难的过程。常数可以通过易经的64卦和384爻推算,修行之后的变数是推算不出来的。一念善就加,一念恶就减,人人天天加减乘除。因是常数,缘是变数。《老子》五十一章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是坚持,命运怎会不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