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安静”并不是好习惯(2)

好妈妈是最好的老师 作者:晨曦


“无噪音走廊”要不得

在生活中,大家都在寻求“安静”,也都要求身边的每个人“安静”,尤其是在对待孩子的学习环境上,更是追求着极度的“安静”。

我去过市里的几所小学做相关的研究,经常看到这种现象,每天放学前的活动时间被称为“管理班”时间,这个时间原本是让孩子们自由活动的,可实际上它变成了自习课。每班都有一个老师看着孩子们,发现哪个孩子说话,就要被老师大声训斥。有的班纪律不好,老师就要不停地声嘶力竭喊叫或敲击讲桌以维持“安静”。

妞妞上小学三年级时,每天下午有一节自习课,老师们多数不愿意坐在教室里,大部分时间让孩子们自己上“自习”做作业、看书,由班干部轮流维护纪律,保持安静。妞妞是学习委员,周二轮到她来管理。孩子们已被管了一天了,这个时间好不容易没有老师管束,哪里肯听班干部的话,自习课总是乱哄哄的。管了这个,那个同学又开始说话,有时候是男生故意气妞妞,有时候是女同学说话,自己不好意思说。尤其妞妞自己埋下头刚写了一点作业,教室里一下就乱了套,她又得重新站起来维持纪律。教室里的声音往往大得淹没她的声音,妞妞说自习课上就得大声喊叫,才能重新让教室里安静一小会儿。

一两周后,妞妞居然给老师写了个意见书,说自己不喜欢管纪律,建议班上的男同学来管理,还要求辞去学习委员的职务,不想当班干部。丽文问她为什么,妞妞说班干部要管人说话,不当班干部自己不说话还可以完成作业,也不需要在自习课上管人。事情把孩子逼得连“官”都不想当了。

学校是儿童的活动场所,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嘈杂到底怎么了,它真能妨碍到孩子的学习吗?不少教育工作者都形成了“安静癖”,甚至这种癖好已到了伤害儿童的地步。

我听一个朋友说,她女儿所在的学校要创建“文明校”,创建活动中有个专门的项目是搞“无噪音走廊”,也是最难搞的项目。就是下课后不许孩子们在走廊里大声喧哗。学校天天派班里选出来的班干部在走廊里巡视,抓喧哗者。有时候小干部们把握不好标准,经常是哪个同学一不留心说话声音稍大就被记下来,就要扣这个班级的分。结果各班主任们为避免扣分,下课后把学生都关在教室,不允许学生到走廊,想上厕所的学生都先在教室里排队,一个上完回来另一个才可以出去。听说这个学校的这种“安静”经验还被推广到别的学校……

在这种“无噪音”环境里成长的孩子,他感受的其实是教育的野蛮;而这样一种创建“文明学校”活动,又能让孩子们心底生长出什么样的“文明”呢?

学校应该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场所,而不是去追求表面的整齐和迎合“上级领导”而破坏学生的天性。在学习环境方面,既不需要故意制造喧闹,也不需要过分追求安静,顺其自然才是最好。学习环境如果符合儿童的天性,孩子能自然形成学习上的抗干扰能力,他们在这方面有惊人的生长力。“学习不怕吵”和“睡觉不怕吵”事实上是同一个问题,可以有相同的解决思路。

著名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书中描写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先生创办的“巴学园”的景象:

在学校的图书室里,有的孩子在朗诵,有的孩子在看书,有的孩子高

声唱歌,有的孩子在描绘着自己的梦。孩子们在学校里是如此自由,每天想上什么课都是孩子们说了算。学校的老师也从不去制止孩子们自己想做的事。在一般人看来,这里可是够喧闹的,但实际上孩子们却是互不打扰,各得所乐。学校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抗干扰能力,

为了让孩子们学会能够克服周围嘈杂的环境,无论多么喧闹,自己都能

够立刻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事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