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与中国打工族面对面(4)

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 作者:(美)皮翠拉·瑞沃莉


我们都到亚马逊纱厂工作,我们一生都在那儿工作。我们都急着去上班,因为我们不喜欢种地。从日出到日落,天气都是那样的热。不,我不愿过那样的生活。纱厂的工作要好些。它肯定要好些。当我们从农场搬到这上班后,我们与种地时相比有了更多的衣服和食物品种。我们住的地方也更好。因此,是的,当我们来到纱厂时,生活变得更加舒适了。

因此,今天成百上千万的中国农村年轻妇女选择工厂而不是农田,她们显然更喜欢严苛的工厂生活,而非农村生活。梁影(音译)是一位被社会学家李青群采访过的年轻妇女,她还记得她来到深圳工厂区那天的情形:

那年我刚好16岁。我们村的十几个女孩计划到深圳。那天,我们和往常一样到地里干活儿。我们甚至还和爸妈一块儿回家吃午饭。当爸妈又到田里干活时,我们就拿起行李,留了张纸条说:亲爱的爸妈,当你们晚上看到这张纸条时,我已经到深圳去找活儿干了。别挂念。

对梁影来说,几乎一切都比家里的生活好,因此在农田和工厂之间作出何种选择是显而易见的。

那工作真是艰苦。每天从凌晨4点到7点,你必须在夜间割下400棵橡胶树的树皮。这项工作必须在天亮前完成,否则阳光会使橡胶汁儿蒸发。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选,工厂还是农田?

何远芝同意她的幸运姐妹的话。何远芝在上海光明厂做剪裁工已经8年了。过去这对于来自农村的姑娘来说是个好工作,而且她认为现在更是个好工作了,因为2007年经过几次加薪后,她的月工资已经近300美元了。何远芝从江西省的山区来到上海,因为在农村老家没什么机会。她告诉我,她只怀念老家的两样东西:一个是美丽的风光,另一个是她的儿子,由爷爷奶奶在江西的老家照顾。她说,上海的其他一切都比在村里好。我从中国的很多服装厂工人那里听到过这样动情的话:“我现在的生活好多了。”

我对封佳圮(音译)印象尤为深刻。2005年,佳圮留着时髦的直发,穿着带有金属片的牛仔裤和足有10厘米高的高跟鞋,坐在上海附近的一家服装厂的缝纫机前。若她还待在父母的养鸭场,她永远不会有这样的装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