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面试时的智慧(2)

年轻人一定要懂得的职场生存智慧 作者:冠诚


因为畏惧,所以失去

20几岁的你,是不是因为畏惧而失去过很多难得的面试机会?那么,你究竟在畏惧什么呢?担心被拒绝。初次求职的毕业生因为刚走向社会,迫切地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得到面试方的肯定。然而,这种愿望有多强烈,随之而来的畏惧就有多深。

如果得不到这份工作,结果将会怎样?如果不被认可该怎么办?这些问题会变得越来越突出,并对求职者的行为产生影响,其思路也会因此发生微妙的变化。而当你不再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热情来展示自己,而选择一味地追求得到承认和赢得赞许,那么你已处于求职的危险境地。你费尽心思讨他人欢喜,而丧失了自己的立场。最终,你将与近在眼前的成功机会擦肩而过。你被畏惧所左右,而不是让自己的才能把你领向成功的大门。

克服这种畏惧的最佳途径是大大方方地面对那些你认为会拒绝你的人。为什么呢?在多数情况下,这些人与你有些距离,因为与他们接触不多,你会凭空将一些虚幻的想法加在他们身上。但其实他们并不是全都如你想象得那样,拒人于千里之外。

对未来没有把握。因无法把握未来而裹足不前的例子俯拾皆是。1967年,瑞士手表制造商在其研究中心发明了电子石英表。然而,他们却拒绝了生产这种手表的建议。谁会要一块没有发条的手表呢?但10年之后,这一决策却使瑞士手表的市场占有率从65%下降到了不足10%。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日本公司利用瑞士公司的发明,大规模生产、推广了电子表,而瑞士公司最后什么好处也没有得到。这与部分对自己的未来缺乏信心的求耻者是十分相似的。

与其他畏惧心理一样,对捉摸不定的未来的恐惧使你不愿轻易改变现状,对你而言,虽说可能目前的工作环境等多方面都不适合自己,但未知的将来却可能更加可怕,于是你宁愿忍受现在的痛苦而不去做什么改变。

聪明地冒险是对付这种畏惧的一剂良药。其实我们选择了求职就是选择了前进在通往未知未来的路上,为什么要裹足不前呢?

畏惧是一种心病,所以只能用“心药”。这药的配方就在求职者自己的心里。冷静地剖析自我,选择无畏,大声地向未来招手吧。

不依赖是一切成功的开始

20几岁的年轻人,在求职或即将走向工作岗位时,将近半数的人都有依赖心理。根据一份“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的数据显示,有41611%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家庭社会关系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在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5129%。

依赖心理实际上是缺乏自立意识和自立能力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常可看到一些因依赖而使自己陷入被动的例子。单凭父母“门子硬”找到“好”工作的,由于不能胜任工作,常引起单位的不满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出现学生依赖心理较高的原因很多,一方面,在传统的东方教育体系中,父母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认为工作上的事情父母比孩子有经验,就一手包揽。虽然父母也想让孩子独立,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没有给孩子一个独立的机会。父母的这种“溺爱”教育,给孩子带来一种盲目的依赖性。另一方面,就业形势的严峻也是一个不小的压力。“人多岗少”是当下就业形势的主流。家长希望在少有的岗位中,能一步到位给孩子提供就业机会,不愿让孩子自己去独自打拼。而不少20几岁的年轻人也表示,虽然他们也不想依赖父母,但实在是“形势所迫”,因为你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在某些时候会直接关系到求职的成败。甚至有人认为,家庭关系已经成为求职路上的一道重要门槛。依赖父母不仅是求职的捷径,在某些时候甚至成了必要条件。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找工作靠关系、靠父母已经在大学生的意识里生根发芽了,甚至还有人直言:“大学生找工作就是比爹!”

靠关系,或不想通过公平竞争而想靠捷径、侥幸取胜,都是靠不住的,对自己的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即使你靠关系获得了较好的职位,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也是迟早会被淘汰的。面对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只有摆脱依赖心理,牢固树立自主、自立意识,才能为在竞争中生存、在竞争中胜利奠定良好的主观基础。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注重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自己的视野,注重培养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工作的能力,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自己创造力的提高,有针对性地弥补不足,为自己择业、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20几岁的年轻人要知道:依赖跟工作本身的含义是绝对相悖的。而找工作本身其实就是一个摆脱依赖的过程,就是人生宣誓独立的一种方式。所以,求职时切不要存有依赖心理,勇敢地离开温室,去拼搏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