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我是上班一族:让朝九晚五的工作和生活不再混乱(6)

Google时代的工作方法 作者:(美)道格拉斯·梅里尔


随着时间推移,早期的汽车变得越来越现代(有了四个轮子),人们也能买得起。很快,美国大多数家庭都至少拥有了一辆汽车。一旦得以比以前更方便快捷地远距离旅行,我们就开始住得离市中心越来越远。不过,汽车造就的社区模式并没有把后来出现的诸如石油进口依赖、全球气候变暖、严重交通拥堵之类问题考虑在内。然而,即便对地球造成危害,并且让我们的生活徒增压力,我们还是继续建造、迁入并生活在这些需要往返通勤的社区。

汽车当初是作为一种可以带给我们自由的机器来营销的,它让我们行动更加快捷,从而可以为我们增加休闲时间。(关于这种说法,人们不是耳熟能详吗?)看看这里的“非预期后果法则”:汽车在城市的中心城区闯祸之后开溜,随着城市郊区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汽车无处不在,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啊,郊区!周围住着像你一样的人,他们的房子跟你的房子也很像,除了这样的地方,你还能住哪里啊?你大概都不认识这些人,因为每天都是通过车库进出,而你们的房子相距很远,大家都太忙,根本不会停下来聊聊天,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因为汽车,我们有了艾森豪威尔政府于1956年发起建设的美国州际公路。因为有了公路,我们得以生活得离熟悉的人—父母、祖父母、乡邻玩伴、公司同事—更遥远。

可别误会我的意思,我跟你一样喜爱汽车。不过,需要明确的是:汽车让我们散居于距离高速公路和城市街道数英里远的地方。朝九晚五的工作日,孩子上学放学的来回接送时间,还有在路上的交通拥堵,这些问题加在一起,造成了难以置信的生产力流失,而且也是重重压力的主要来源。不妨这样想想:每天仅仅为了上下班,我们平均就要花去52分钟。一周就要在汽车上消耗4个多小时,这可是一个8小时工作日的半天啊。

当然,我们也在进步。随着油价上涨,人们日益精打细算,因而公司、家、商店、学校和教堂构成了联系更加紧密的社区。很有意思的是,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逃离市区的趋势不同,人们现在搬回闹市区的趋势方兴未艾。在家工作的人也增多了,至少他们有部分时间在家工作。但是,我们的现行体系是用了几十年发展起来的,同样也将需要几十年去变革。

当然,我们永远也不会完全摆脱汽车。不过,我们可以提出创新方案,减少汽车使用。譬如,为了停开校车,减少使用小汽车,意大利的莱科市就提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他们组织安排了“步行公交”路线,并为此提供财政支持。这个想法是由当地的环保组织提议实施的,旨在鼓励学生在成人的监护下沿着规划出来的线路步行上下学,因而无须父母开车接送。提出“步行公交”构想,是为了抵制三种不利社会趋势:交通拥堵、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多、儿童肥胖,而每种趋势起码都可以部分地追溯到汽车这个源头。“步行公交”这个理念在意大利取得了成功,现在已经传播到法国、英国和美国的部分城市。人们怎样才能齐心协力地解决技术进步无可避免地造成的问题,这是一个经典实例。

从前,知识就是力量

泰勒提出“科学管理”这一方法,他不会认为这种创新对社会或个人有害。他说科学管理让尽可能多的人们拥有好工作,并因此而功成名就。不过,泰勒当年应对的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世界,在那个时候,知识就是力量,而且获取知识很困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