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彩色笔与过滤器: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养成信息过滤的好习惯(1)

Google时代的工作方法 作者:(美)道格拉斯·梅里尔


不久之前,只有少数精英人物才能发表和出版他们的思想作品或其他形式的创造性作品。起码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情况是这样的。然而,即便是那些富豪、权贵和才子,也无法确保自己的作品可以面世。传媒公司和出版商对预期销量不大的作品都不太感兴趣,毕竟他们也得赚钱谋生。

但是,近年来的确出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变化。只要能上网,谁都可以和世界各地的人们分享自己的故事、文章、视频、照片与哲学思考,几乎毫无障碍,不费成本。结果,互联网已经演变成一个汇集人类经验和知识的日益广阔的天地。虽然这种信息民主化让我们对整个世界有了更加丰富的了解,不过还是存在一个小问题。

无论哪一天,都会有大量的信息内容期待着我们的关注:电子邮件,文本信息,即时消息,博客文章,微博发言,网站更新,维基百科,视频短片,如此等等。当然,这些是在常规的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及其他形式的大众传媒之外的信息内容。所有这些信息都触手可及,从很多方面来说,这是一件极好的事情。可是,我们如何吸收这些传媒信息呢?

虽然信息看起来是无限的,但是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肯定不是无限的。无论一个人的记性有多好,面对这些无穷信息,哪怕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们谁也不可能完全记住。我知道,假如我知难而上,力图记住那么多信息,那么我的大脑很快就会像一台不堪重负的汽车发动机一样,呼呼地冒出黑烟。

幸运的是,我们接收的绝大部分信息都没有必要记住。实际上,大部分信息都不值得我们记忆。譬如,如果不是为了准备地理考试,我为什么要记住石钟乳和石笋的区别呢?假如我发现自己需要了解这一事实,在维基百科或Google搜索上查查就行呀。在网上信息无所不有的今天,由于无线上网服务无处不在,并且诸如iPhone之类的移动终端设备集成了互联网服务功能,无论我身处何方,都可以提出任何问题,而且在网上基本都能找到答案。

在日常生活中每次需要了解一条信息的时候,都登录Google搜索,这不是真正的高效,甚至也不现实。一方面,我们不需要把所有信息都滴水不漏地记住;另一方面,在上班工作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组织安排中,我们需要方便地获得信息。很多信息对我们这个世界来说具有特殊意义,但是没有必要铭记在心。对于所有这些信息而言,准备好某种组织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我来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两个初次见面,你递给我一张名片。我相信你是一个好人,可是我何苦要记住你的电话号码呢?在我早已不堪重负的大脑中,根本没有必要再让一个电话号码去占据记忆空间。况且,即使我愿意尽量记住你的电话号码,在没有深入了解,也没有与此相关的故事的情况下,大概怎么样都记不住,因此我干脆就不去记了。这可没有对你不敬的意思。然而,不记你的号码,可不意味着需要找你的时候,我不会给你打电话。我会直接把你的号码存在电脑和iPhone手机中,这些工具在数据存储方面可是比我的记性好多了,而且随手可查。

我们最终面临的挑战是:面对每天汹涌而来的各种信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信息应该置之不理,什么信息需要在电子设备或者纸质载体上保存下来,以备今后需用,而什么信息又该在大脑当中记住呢?这还只是第一步。一旦我们确定什么信息需要常备手头,我们又如何知道存储和组织信息的最新方法是什么呢?至于要在大脑当中记住信息的时候,怎样帮助自己成功地记住那些信息呢?这是本章所要讨论的中心议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