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Chapter 3 不同却又相似的两个人(2)

像巴菲特一样等待,像索罗斯一样行动 作者:(韩)申勇镇


2.在华尔街的生活

华尔街是美国的金融中心,也是全世界金融市场的风向标。巴菲特和索罗斯都曾在华尔街工作和生活过,但是后来一个人选择留在华尔街,另一个则决定远离华尔街,回到1800千米以外的故乡奥马哈。最终两人都获得了成功。巴菲特回到故乡也许是因为不喜欢每天接触陌生人,不喜欢华尔街的喧闹,也可能与不愿透露自己的投资组合有关。有意思的是,索罗斯也说自己不喜欢每天接触陌生人,并尽量避免出现在众人面前。巴菲特离开华尔街回到故乡奥马哈之后,索罗斯走进了华尔街,两人在华尔街的时间没有重叠。但是,在投资方面,两人有共同点,巴菲特和索罗斯都同意套利交易是能够产生收益的重要交易方式,并且都对套利交易很感兴趣。

巴菲特,与老师一起在华尔街工作

事实上巴菲特是不得已才回到奥马哈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没能在华尔街谋到一份工作。由于兵役问题,按规定,巴菲特当时不能离开家乡,所以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之后巴菲特只能先待在奥马哈。1954年8月,老师格雷厄姆终于同意给巴菲特一份工作——那家巴菲特愿意不拿报酬也要去工作的公司(格雷厄姆-纽曼投资公司),巴菲特终于如愿以偿有机会去工作了。

格雷厄姆-纽曼投资公司是格雷厄姆与纽曼两人1926年合伙成立的,他们的投资组合一直维持到1956年。格雷厄姆给巴菲特的年薪是12,000美元,同时推荐巴菲特去附近学校讲授与投资有关的课程。在公司里,不论是一般性的投资还是对冲基金投资巴菲特都有参与。当时两个部门合起来交易,规模约为1200万美元。正是在老师手下工作期间,巴菲特领略了套利交易的魅力(当同一种商品同时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市场交易时,从价格较低的市场买进,在价格较高的市场卖出获利)。

在巴菲特的投资生涯中,他不断强调套利交易的重要性。但也有人批评说,套利交易是一种差额交易,与收购和经营企业不同,套利交易是纯粹的投机行为,与巴菲特投资原则的基础相违背。

格雷厄姆1956年宣布退休,同时解散了自己的投资公司,所以巴菲特只在华尔街工作了两年。当时的巴菲特有些急性子,与他人对话时总是抢过话头,但他充满激情和活力,身上有赚钱的野心和欲望。巴菲特也得到了格雷厄姆身边所有人的认可,大家都认为他将是格雷厄姆的继承人。

索罗斯,走进华尔街,抓住机会

幸运之神果真是悄悄来到身边吗?为了与哥哥见面去了巴黎的索罗斯,因为飞机延误周一没能赶回公司上班,上司就对索罗斯下了驱逐令——“这份工作干脆别干了”。心情糟糕透了的索罗斯当天与公司一位实习生一起吃饭,实习生告诉索罗斯,自己的父亲在华尔街有一家名叫F.M.梅叶的小经纪公司正在招聘进行套利交易的员工,并让索罗斯考虑一下。因为旷工被公司开除的索罗斯抓住了这次去华尔街的机会。因为索罗斯刚满25岁,要拿到护照需要等几个月,所以索罗斯没有立刻起程赶往美国。

确定去美国之后,索罗斯的胆子变大了。在等护照的那段时间,索罗斯通过对福特汽车股票的套利交易赚了一笔钱,使自己拥有的投资额达到了5000美元。投资福特的成功让索罗斯重新找回了自信。从那以后,索罗斯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投资风格。

1956年9月,索罗斯穿越大西洋走进了机会之地——美国金融中心华尔街。索罗斯当时的想法是希望自己能在未来5年挣够50万美元,然后返回英国做一名独立学者,继续自己的哲学研究。到达华尔街后,索罗斯立刻在F.M.梅叶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工作,索罗斯负责的是对国外有价证券进行套利交易,以及买卖与黄金和石油有关的股票。F.M.梅叶公司不是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会员,而是一家场外交易公司。索罗斯刚工作不到一个月,幸运之神便再次光顾了他。市场上的石油股票突然变得活跃起来,索罗斯抓住机会,利用自己在欧洲的关系获得合约,然后在粉单市场(PinkSheets,纽约进行场外交易的场所)卖出。索罗斯那段时间非常忙,以至于父母从匈牙利来到纽约都是委托哥哥去接的。

不久之后,1959年索罗斯跳槽到维特公司,继续进行欧洲证券的套利交易。维特公司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会员企业,正是在维特公司期间,索罗斯确立了自己欧洲证券分析专家的地位,财产也远远超出了当初预想的50万美元。索罗斯具有与众不同的洞察力,能够发现市场的矛盾之处。

索罗斯的洞察力从他参与加拿大一家矿产公司的股票发行就能看出来。当时,索罗斯制订了一个计划,将矿产公司的新股购买权证和新股购买分开出售。也就是说,索罗斯通过导入权证,建立了权证市场。

举例来说,当公司发行新股票时,证券经纪人向新股承购者提供一种凭证,约定在特定的时间可以以一定的价格交易股票,承购者在交易之前也可以将凭证拿出去和他人交易。

当时发行新股还没有同时发行权证的市场,所以可以说索罗斯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因为权证能够在市场上股票价格波动时降低风险。当时正在流行的企业并购交易都存在风险,索罗斯从这种现象中想到了这种变通的方法。这其实不是索罗斯独创的,索罗斯这时全身心忙于自己的工作,并没有成为富豪的想法,而是专注于利用哲学思想解决问题。

3.两人取得了什么成就

直到今天,索罗斯和巴菲特仍然继续着他们的投资活动,两人在金融市场上所创造的长期高收益率仍未被超越。虽然索罗斯和巴菲特都是通过金融市场赚到财富,但方法有所不同。巴菲特是一个坚定的价值投资者,恪守自己的价值投资原则,购买优质企业并且长期持有,伯克希尔·哈撒韦已经成了一家投资集团公司;索罗斯则是在复杂的金融系统中通过多样性投资战略获得财富。

巴菲特,在奥马哈开始伟大征程并最终获得成功

与老师格雷厄姆一起工作的过程中,巴菲特发现实际上两人在投资观念上存在差异,有些地方甚至是相对立的。比如巴菲特希望更加深入地分析企业,格雷厄姆却不愿意那么做。当格雷厄姆1956年决定退休时,巴菲特觉得,与其去别的证券公司继续工作还不如建立自己的投资组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