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被动的市场与历史的暗流(1)

公司的力量(中国篇) 作者:薛金福


1895年3月24日下午4时,经过三轮唇枪舌战、据理力争的中日谈判,忧心忡忡的李鸿章步出春帆楼,乘轿返回驿馆。就在轿子快抵达驿馆时,一名日本男子从人群中突然蹿出举枪朝李鸿章射击。李鸿章左颊中弹,血染官服,当场昏厥过去。所幸子弹未击中要害,李鸿章不久便苏醒。历经大清几十年风雨飘摇,73岁的李鸿章异常镇静,嘱咐随员保存好斑斑血衣,不禁长叹:“此血可以报国矣”。

第二天,清政府来电慰问李鸿章伤势,指示应趁“彼正理曲之时,李鸿章据礼与争,或不至终秘不与。”李鸿章被刺后,国际舆论哗然,日本顾及欧美列强干涉而以退为进。28日,当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来到李鸿章的驿所,告之日本天皇已下令停战时,李鸿章不禁喜出望外,身中一枪换来停战,亦万幸。

然而,当伊藤博文亮出贪婪的“和约”底稿时,李鸿章愕然。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了继《南京条约》后最为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伊藤博文点名要“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与日谈判,李鸿章被推到历史的风口浪尖。卖国耻辱,遗臭万年,李鸿章发誓“终身不履日地”。两年后他出使欧美各国回来,途经日本横滨换乘轮船,李鸿章不愿登岸也不愿换日本小船摆渡。只好在两艘轮船之间架了一块木板,75岁的老人毅然决然地蹒跚着挪过,海风呼啸,凄凉若秋风。

然而历史跟李鸿章又开了一次玩笑,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11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最耻辱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和谈前,朝中无人,李鸿章奉旨回京和谈。上海临别盛宣怀时,李鸿章老泪纵横低声说道:“和议成,我比死”。在签字回来后,李鸿章再一次大口地吐血。不久,李鸿章在京城郁郁而终,“两目炯炯不瞑”。

李鸿章去世的第二年,吴汝纶东游日本考察教育,看到李鸿章当年谈判时坐的凳子竟都要比日本人矮半截。奇耻大辱,今日读史,悲愤交加!

李鸿章,这个被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顶着历史的骂名,耗尽最后一滴血与列强噩梦般地周旋。大清王朝最后一位卫道者倒下,凄凉秋风扫过紫禁城,金銮大殿摇摇颤抖,爱新觉罗氏毛骨悚然。

中日甲午一战,李鸿章苦心经营20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也标志肩负匡扶大清重任的洋务运动最终失败。

与败给西方列强相比,甲午战败,举国上下虽败不服、耻辱萦绕。

要知道在此之前,从大唐到清朝,日本一直向中国学习文字、科技、经商、习俗等文明。在中国人的印象中,日本是中国的学生,中国人也不屑地称呼日本为“倭”,带有“低人一等”的贬义。在中国遭遇英国发动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邻国的日本也未能幸免。1853年,日本遭遇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黑船叩关”,与中国一样被迫打开国门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就在甲午战争爆发前的1894年5月,汉阳铁厂已经试产成功,而日本八幡制铁所(后来日本最大钢铁公司新日铁的前身)的投产已经是甲午战争结束后的事情。经过几十年的洋务运动,中国已经创建了一批实力雄厚的军工、民用企业,并且能够自主研制枪炮、战舰等现代武器。至少中国还有李鸿章耗尽毕生心血创办的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北洋水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