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大规模的江户城区建设(10)

大江户八百八町 作者:(日)石川英辅


大川上的第一座桥—

两国桥

在江户时代先后架起了五座桥

明历大火与两国桥的落成

长九十四间(约169米),宽四间(约7.2米)的两国桥,是在江户市区的隅田川(大川)上架起的第一座桥。

这座大桥的建成与明历三年(1657年)一月的明历大火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大火的起因原自本乡丸山本妙寺的起火。而这场火灾不仅烧掉了这座寺庙,也烧掉了幕府花费半个世纪苦心经营起来的整座城市的大半。不仅如此,因来不及越过隅田川而被烧死或在隅田川中溺死的市民也不计其数。

大火过后,借城市重建之机,隅田川以东的本所和深川一带得到开发与扩建,两国桥的架设也因此被正式列在计划表之中。

架桥地点位于距现在的两国桥七十米左右的下游。桥两岸为广小路[ 为防止大火延烧,江户幕府曾下令将道路扩展成似广场般宽阔的大道。在当时的广小路上,各种茶食店铺和娱乐设施鳞次栉比,成为江户的一条条闹市。这其中的浅草广小路、上野广小路和两国广小路并称为“江户三大广小路”。],从西岸的西广小路往西南延伸的几条道路之一就是“本町大街”。

“本町大街”是连接江户城常盘桥御门(现日本银行前)与本町、大伝马町[ 东京都日本桥本町三丁目东部的地名。在江户时代初期因是奥州街道的驿站,并配有大量马车夫而得名。庆长二年,在千住取代其成为驿站后,逐渐改为一条以批发代售为主的街道。]、通旅笼町和通油町等江户初期街道的江户最早的干线道路,同时也是将军会通行的最重要的干线道路。因此,两国桥可以说是架在从江户初期起就为干线道路的延长线上的桥梁。

两国桥东西两岸桥头的叫法各不相同:东桥头被称做“向两国”,西桥头则被称做“日本桥两国”。到了昭和四十六年(1971年),“两国”二字从西桥头名称中消失。另外,在西桥头一带设立的防火地带被称做“两国广小路”。

桥的东西两头及桥上各设有一处番所[ 江户时代在交通要道设置的负责检察行人和通行船只,并负责收缴租税的岗哨。],在整个江户时代都由幕府直接管辖。因此,该桥就是所谓的“公家桥”,并因其养桥费的昂贵又被称为“食金桥”。

◇周边地区成为首屈一指的繁华地带

在两国桥的周边地区,东岸有因“劝进相扑”[ 因筹措重建或兴建神社佛殿的经费而兴起的体育运动,是现在大相扑的发端。]而远近闻名的本所回向院;西岸则因广小路上的杂耍艺人、料理屋和茶水屋生意兴隆,使其成为江户首屈一指的繁华地带。到了夏季和秋季,利用屋形游船纳凉、观烟火及赏月等活动,更为这座桥增添了几分色彩。

若不局限在江户市区,隅田川上最古老的桥应该是千住大桥。它于文禄三年(1594年)落成,其时在江户幕府成立之前,家康进入江户的四年后。

此后,出于战略上的考虑,幕府许久未再建桥,因而这座两国桥就成了架于其上的第二座桥。

第三座新大桥于元禄六年(1693年)落成。因两国桥曾被称做“大桥”,故添了一个“新”字。

第四座是在元禄十一年(1698年)建成的连接日本桥地区与深川的永代桥。

第五座是在位于上游河段的,于安永三年(1774年)建成的吾妻桥。它连接着浅草[ 东京都台东区以浅草寺为中心的一片地区。其名称由来有诸多说法。现在普遍认为与离海较近、野草丛生的武藏野台地相对应,将草少而浅的地区称之为“浅草”的说法较为可信。]竹町河岸与本所。

江户时代的隅田川上虽然只建了这五座桥,但在还没有铁桥的时代,在如此宽广的河面上只靠木材架桥并对其进行管理,应该是一件极其不易的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