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大规模的江户城区建设(16)

大江户八百八町 作者:(日)石川英辅


大名火消、定火消和町火消

江户之花—町火消

说到消防队,马上能在人们眼前浮现出一幅总是第一个赶到火灾现场,冒着熊熊烈火在屋顶插上消防队旗的情景。

但江户时代初期,只有在江户城发生火灾时,由老中和若年寄[ 职位仅次于老中,负责老中管辖范围以外的旗本、御家人的指挥。

]管理的消防队,才会被立即组织起来进行灭火[ 事实上,由于江户时代初期尚未建立消防制度,即使江户城内的火灾,也是由老中和若年寄管理的大番组、书院番组、铁炮组等的旗本来灭火,而并无一支正规消防队伍。]。而对城外的武士宅邸和町屋,则不予以任何救助[ 大名、旗本宅邸的火灾由其自身或附近的大名、旗本进行灭火,而町人地的火灾也由其自身进行扑救。这与幕府于庆长十八年(1613年)颁布的禁止武士介入町人地之火灾的禁令也有一定关系。]。

在宽永十八年(1641年)的一场大火后的第三年,幕府把年俸六万石以下的大名编组成大名火消,并对其管辖范围一一作了划分,规定当火灾发生时,距离最近的大名必须前往扑救。万治元年(1658年)又赋予旗本消防的职责,成立了直属幕府的定火消制度。

为普通百姓服务的町火消,是幕府作为享保改革中消防对策的一环,于享保五年(1720年)把原先的一些消防组合(公会、合作社)重新组编后建成的。

对于町火消的组成,幕府把除了第四和第七组[ 因数字“四”与“七”的发音与“死”相同或谐音,故排除在外。]以外的第一到第十组细分为如下表的《いろは四十八组》[ 所谓“いろは”,指把日语中全部48个假名不重复地编成的一首和歌。《いろは四十八组》中各组编排的顺序正是按这首歌中假名的顺序编排的。]。又因不吉利或不顺口等原因,把“ひ”、“へ”、“ら”、“ん”的四个假名(非汉字的日本文字)也排除在外[ 譬如假名“ひ”的发音与“火”的发音相同;“ん”在日语中只能与其他假名组合,而不能打头或单独发音。],取而代之的是“百”、“千”、“万”和“本”组。

◇在话剧中经常出现的“め组的群斗”是否属实

在所有的消防队中都有等级划分。譬如,负责拿消防钩的被称为“平人足”,地位就低于负责抱梯子的组员。而手持队旗的组员则更是高人一等。通常在赶赴火灾现场时,抱梯子的在平人足之前,而持队旗的则在中间。

文化二年(1805年),在芝地的神明宫发生的め组消防员与相扑力士间的集体斗殴事件,后来被称为“め组的群斗”[ 芝神明宫举办大相扑的春场比赛时,め组组员辰五郎、长次郎及友人富士松三人在前往观看相扑比赛时,因富士松不是町火消队员却也想免费观看而与售票人发生口角。碰巧路过的相扑力士九龙山因维护售票人,被辰五郎等怀恨在心。离开比赛场的辰五郎三人后来在剧场再次碰到了恰巧也来看戏的九龙山。三人顿时旧火重燃,煽动其他观客当面羞辱九龙山。九龙山终因按捺不住,出手将辰五郎抛出看台,把剧场搞得人飞场散。后由于町火消和相扑的头脸人物出面制止,双方才暂时收手。但经九龙山同门师弟四车的煽动,九龙山又纠集其同门师兄弟前往报仇。而町火消的所有队员也都整装上阵,甚至敲响了火见橹的警铃以鼓士气。该事件最终以逮捕消防队员及相扑力士共计三十六人而收场。],经常出现在话剧或讲谈的脚本里。而到江户时代中期后,町火消、定火消与大名火消间,以及町火消内部间的口角也是接连不断。

发生口角的原因很多,有时是为救火的水源而争吵,有时又为各自管辖的范围而争执,但无论内容如何,都是为了各自集团的利益和脸面。而这一风景,就又成了江户的另一个特征,另一朵“花”。

据传,浅草寺本尊的金“观音菩萨”是桧前三兄弟从隅田川的河底捞上来的。而供奉这三兄弟的是三社神,其祭祀活动被称为“三社祭”。三社祭的神轿[ 祭祀活动时,送神灵到旅所的一路上临时供奉的轿子。有担着移动的也有推拉式的。]非常沉重,通常为四百贯,也有说是三百贯[ 1贯为3.75千克。]。

因为观音菩萨是从河里捞上来的,所以旧时的神轿队伍先要乘船,河川就成了“旅所”(停放神轿的场所)。流过河川后,队伍再扛着神轿上岸在大街小巷里游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