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11)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50年史(1955-2005) 作者:(美)薛龙


培养学生和师资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费正清面对的学术界的情况是,中国研究作为一个学术领域刚刚成型。基本没有美国学者能够讲流利的汉语,也基本没有美国学者能在研究中运用中文或日文文献。几乎没有关于中国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和政府文档的英文目录或介绍。在美国,只有相对较少的中文材料,在美国的大学里没有多少以汉语为母语的人能够为美国人提供汉语培训。1956年,在一封写给文理学院主任的密函中,费正清描述当时的情形,说“在这个领域严重匮乏高水平人才”。培养一个训练有素、具备从事中国研究所需的专业技能的学者群成了费正清的一个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费正清创造了一个培养学者的风格。这种风格成为了东亚研究中心和整个哈佛亚洲研究领域的特色。费正清的一揽子方案中包括如何选择一个可塑之才,然后将其培养成一个训练有素的研究中国的学者。他首先寻找那些对亚洲有兴趣的、最聪明的、能言善辩的学生。这些学生通常来自哈佛东亚地区研究硕士项目。自从他们上了费正清的课之后,费正清就一直留意观察他们。当发现具有潜质的聪明学生后,费正清会做工作,劝他们进入中国研究领域攻读博士学位。他确保选出来的学生能够定期得到资助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1947年,他发起了名为“哈佛中国研究论文系列”(Harvard Papers on China series)的出版项目,出版哈佛东亚地区研究项目下的硕士生写作的优秀论文。费正清知道,能够出版一本好书对一个年轻学者来讲,是一个确保其得到永久教职的方式。他关心学生的事业发展,想方设法地帮助他们得到好的职位。出版著作既传播了中国研究领域的知识,也提高了哈佛大学的声誉和费正清的明星学生们的名声。在他担任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的十八年时间里,费正清设法培养了大量聪明的年轻人,这些人后来都为自己开拓出了稳定的学术事业。战后第一代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大多数都是费正清的学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他们担任了美国大多数一流大学的教职。①

①1956年10月,费正清在敦斯特街16号所写的《中国经济和政治研究:第一年工作回顾(机密)》(Chinese Economic & Political Studies: A Retrospect on Our First Year's Operations (Confiedential))这一报告中论述了当时中国研究的有关情况。参见哈佛大学档案馆费正清文件。这些论述概括了当时这个研究领域的特点,也提出了费正清本人要出版学术专著以宣传相关知识、拓展这一研究领域的规划。见费正清自传第359页。傅高义为我引进了一个很好的概念,他说费正清给自己的爱徒设计了“一揽子”方案(package deal)。在埃文斯所著的《费正清与美国对现代中国的理解》一书中第180页至183页提到了这件事,该书还提到了费正清发起出版“哈佛中国研究论文系列”一事。1995年,鲍德威(David D. Buck)、库珀(Gene Cooper)、范德(Edward Farmer)、傅礼门(Edward Friedman)、赫里欧(Ann Heriot)、塞尔登(Mark Selden)、杨玛丽(Marilyn Young)等学者在亚洲历史论坛网上(H-Asia)讨论了费正清对中国研究学界的影响。讨论的结果认为,尽管费正清也有一些缺点,例如急着要求学生出版学术成果,让学生患上“不出版就灭亡”综合征,但他对美国中国研究领域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与他接触过的学生、学者和其他人都从他那里受益良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