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13)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50年史(1955-2005) 作者:(美)薛龙


①克雷格编辑系列东亚教科书和他担任哈佛燕京学社主任的有关情况,见我的《哈佛燕京学社简史》(第17页注解①中曾引用该未刊稿),并请参考费正清自传第374-375页。这些教科书在伊文思著的《费正清与美国对现代中国的理解》第239-242、319页也有讨论。2004年4月,克雷格也做了一期赖世和讲座,这是东亚中心的一个年度讲座,这一期是和赖世和日本研究所联办的。克雷格演讲的主题是“福泽谕吉:解读历史”(Fukuzawa Yukichi: Interpreting History)。为了纪念克雷格的学术成就,他的学生伯恩斯坦(Gail Lee Bernstein)、戈登(Andrew Gordon)和中井(音译,Kate Wildman Nakai)编辑出版了《近代日本的公共领域与私人生活(1600~1950):克雷格纪念文集》(Public Spheres,Private Lives in Modern Japan,1600-1950: Essays in Honor of Albert Craig,麻省剑桥:哈佛大学亚洲中心,2004)。

在东亚研究中心成立后毕业的费正清的学生中,有一些在美国的亚洲研究领域成名成家。其中之一是柯文(Paul Cohen,1961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他于1965年至2000年在卫斯理女子学院任教。他的著作《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1984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在纽约出版,是他最受欢迎的作品,不但两次被译成中文,还被翻译成日文和韩文。他最近的作品《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History in Three Keys: The Boxers as Event,Experience and Myth),1997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在纽约出版,重新审视了二十世纪初中国的义和团运动。该书不仅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原创性研究,也包含着对历史写作的深刻沉思。由于在哈佛附近任教,柯文毕业后和费正清中心保持了紧密的联系,经常现身于他在中心的办公室里。他和中心的密切联系一直持续到今天:他是中心的特聘研究员,也是执委会成员。他是最活跃的特聘研究员之一,经常应邀在中心举办的研讨会上担任评论人。

戈德曼(1964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在波士顿大学任教多年,为费正清中心及其使命献身了四十多年。她是中心的特聘研究员,是现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和异议文学的研究专家。她的第一本书《共产主义中国的文学异议》(Literary Dissent in Communist China,哈佛大学出版社,1967),确立了她在中国知识分子和政治的关系这一研究领域的专家地位。(她最近的书《从同志到公民:在中国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From Comrade to Citizen:The Struggle for Political Rights in China),记述了后毛泽东时代众多思想活跃的知识分子如何在行动和言论上超越他们的政治恩主而成为独立的活动人士,为争取政治权利不懈奋斗。过去的30年中,她一直帮助组织新英格兰中国系列研讨会(后有介绍)。她还是中国午餐研讨会的组织者,通常每个学年举办五十多次学术演讲,演讲人多是在波士顿地区访问的学者。她也是费正清中心非正式的女主人,为中心新来的学术联系人、即将离开的博士后以及短期到访的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举办晚餐聚会。柯文和戈德曼在中心所扮演的角色凸显了大波士顿地区各校的中国研究专家们对中心的活动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费正清早期的学生还包括张馨保(Chang Hsin-pao)。他195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他的著作(《林钦差与鸦片战争》(Commissioner Lin and the Opium War,哈佛大学出版社,1964),是英语世界中研究这一问题的标准文献。可惜,他在此书出版后不久即不幸患癌去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