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首席电影(3)

实话实说红舞台 作者:顾保孜


其实,他们在送江青看之前,已经送电影公司经过质量检验,那里的放映机质量好,影片上哪怕一点点毛病都能看出,更别说是人物虚、景模糊的大毛病啦。就怕江青会挑刺,所以送审前就做了充分的准备。可片子一进江青眼里,还是一无是处,人虚了景模糊了……

江青的气还没有出完,难听的话还在后头呢。“我就奇怪,你们拍毒草片子那么会拍,拍样板戏就不会了,革命的不会,不革命的却很得手,你们说这是不是路线问题?你大导演,还有你们,摄影师,回去好好写一份检查,好好总结经验教训。”

一提路线,谁不发怵?那可是要人命的路、吊人命的线啊!大家少不了要说一通自我上纲上线的检讨。导演先做检查:“我没有导演好,主要是反映‘样板戏’的精华不够。说到底是不负责任地表现舞台和电影的各自特点,可我们搞的教学片既没有舞台特点也没有电影特点……四不像。”

摄影师随后也为“人小了,景虚了”做了一番检查。

狄福才当然不能再保持沉默了,只好就行政领导方面检讨了几句,当然也是和其他人的检讨一样,全是“假大空”的违心话。

江青重视人们对她的服从态度,而不关心人们的内心世界。她见大家都做了自我批评,火气消了许多,脸上表情有了点缓和。她不再说教学片的问题了,把话题转到另一个问题上面,显然有些轻描淡写:“你们在片子前面加了那一句什么‘紧跟江青同志’……干……干什么……噢,对,是‘干革命文艺’吧?这样不好嘛,不要突出我,要突出毛主席,突出毛泽东思想。我只是文艺战线上的一个兵。以后注意,不能突出我。”

于会泳他们几个人为了巴结江青,表示忠心,在教学片前头策划了这个令人作呕的字幕——“紧跟江青同志干文艺革命”。

亲信们以为这样做能讨江青的欢心,哪知讨错了,被江青不轻不重训了一顿,这样的场景被大家戏为:“训子”。

江青气也出了,人也训了,便疲惫地打起了哈欠,懒懒地表示会议可以结束了。

谁也不想再在阴森森的大厅里多待一分钟,一见江青挥手,赶紧离开了放映厅。还没有走几步,身后传来江青高声的命令:“回去好好检查一下,景物怎么会虚的?把结果快点报来!”回来后,大家不敢怠慢,就请文化组成员石少华(时任新华社副社长,摄影部主任)去负责检查质量问题。这可苦坏了这位老摄影师。按理,搞摄影的人眼睛是最尖的,虚不虚一看底片就可下结论。可江青眼里的“虚”,他说什么也看不出。为了证实江青的论点,恨不得用放大镜一段一段地照,最后许多人看了还是说不虚。没有办法,折腾了半个月质量检查,最后只好违心地以“景物虚”这并不符合事实的结论报告给了江青。

教学片的风波在1969年冬季才告结束!

次年的元月,《智取威虎山》正式开机。尽管拍摄教学片经历了许多坎坷,承受了许多责难,却为正式拍摄打下了一定基础,也为摄制组积累了一些经验。从这一点上说,江青为拍摄“样板戏”交了一笔有意义的学费。

江青亲自督战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电影的拍摄,《智取威虎山》也成了江青拍片的“试验田”。“首长”加“内行”,把“英雄人物”折腾得翻来覆去

这以后,江青下大力投入《智取威虎山》电影的拍摄。因为这是她第一部“样板戏”影片中的“样板”啊!成败与否,关系到整个“样板戏”影片系列的成败。所以她急于取得经验。不得已,北影厂不得不再来第四次拍摄。

这一回,摄制组已经没有以前那样的信心和自信了,个个硬着头皮悬着心走进摄影棚。镜头里是“杨子荣打虎上山”豪迈气概的场景,而拍摄人员的心里颇有骑虎难下的感觉。

这一回,江青反倒不急了。“第二场整场要回炉,浪费一点不要紧。我不是要你们浪费,我要的是经验!”这期间,江青对剧中英雄人物更为精心,在一次审片之后的座谈上,她拉杨子荣的扮演者童祥苓坐在自己身边。“祥苓,我要好好研究研究你,怎么样?”江青指的是童祥苓的脸部造型。

她对着化妆师,也对着大家:“化妆时眼睛角上要往上画出去一些。现在杨子荣的眼睛滚圆滚圆的,脸又这么横,多难看,一点也不英俊。这样不允许!”

江青突然把声音提高了八度:“化妆师,这一点可不可以解决?”

虽说是说给化妆师听的,其实是说给所有人听的。

“可以解决。”化妆师紧张地站起来回答。

“嗯!要克服一切困难,在近影特写中要突出杨子荣的英俊。舞台上看不出的斑点皱纹,上了银幕就看得出了,加了柔光镜没有?”

“加了。”摄影师马上回答。

江青多少懂一些镜头知识,这让大家更加提心吊胆。因为银幕能把演员的面孔放得极大,什么细致微小的毛病都逃不掉镜头的大特写。这十分不利“三突出”原则对英雄人物的美化要求。而江青却十分挑剔,决意让不利化为有利。这下可苦坏了演员和拍摄人员。

童祥苓演《智取威虎山》电影时,已是40多岁的中年人了,为拍好英雄人物形象,他既要带勒头带又要吊鼻。由于勒头带太紧,笑时脸部肌肉太绷,表情受到影响,笑好似哭一般,可问题却不好解决,大家都在发愁。江青也没有好办法。她突然要童祥苓放弃吊鼻。

她关切地拍着童祥苓的肩膀:“祥苓啊!鼻子不要吊啦!搞不好影响上呼吸道,影响声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