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首席电影(5)

实话实说红舞台 作者:顾保孜


江青叫过童祥苓,把自己的皮帽扣在他的头上,然后歪着头欣赏了一下。“于会泳,你也戴戴,大家研究嘛。”于会泳接过江青的帽子,试了试。“嗯,毛可以再短些。”江青叹道。对京戏一窍不通,很少发表意见的姚文元见大家都在谈穿戴,也可插上几句嘴,他指指童祥苓说道:“不要把脸压下去,帽子要往上戴戴。你的腰带,也扎得太靠下,往下扎了就会显得上身太长,不美。”

大家又由此议论起腰带问题。最后,大衣、靴子、皮带、围巾,没有一件不被指责。

江青尤其对大衣的皮毛不满。剧组向她介绍说,上海的工人很支持“样板戏”,仅皮毛一项,就做了18种样品供剧组选择。江青听了哈哈大笑,满意地点着头说:“好!那就选一种毛短、带卷的吧!”

周恩来只对几处唱腔和舞蹈动作提了意见,没有参与服装鞋帽的讨论。

周恩来说到唱腔,这倒提醒了江青。她就势提出一句关键唱词——杨子荣“迎来春色换人间”一句,其中的“色”字,就是毛泽东亲自修改的,要告诉演员,演唱时,一定要吐清楚这个字。江青高声叫着:“康老查了这个字,‘色’字音在‘十三辙’中念‘塞’音。哼,资产阶级权威总是在这些地方敲我们。以为我们不懂,不知道。可是,你们没唱出来这个字,下没下工夫我不知道,反正我听不到这个字。要好好研究分析问题出在哪里。”“还有,”江青最后又正色道,“童祥苓,你怎么有点驼背?要挺直!沈金波,你也有驼的味儿。”江青最忌讳驼背,尤其是在舞台上。在她所树立的英雄形象上,她不止一次地训斥演员,演李玉和的钱浩梁、演郭建光的谭元寿,还有几个女演员,为驼背问题不知被她教训过多少次。江青十分注意英雄人物的形象,她多次指示,演兵的人一定要年轻、英俊、腰板挺直,“不能要老头子”。

江青不仅对舞台上的细节要求很严,对银幕上正面人物的表演也十分挑剔。在一次审查《智取威虎山》拍摄的样片时,江青看到小常宝向杨子荣控诉土匪罪状,悲愤地呼喊爹爹的镜头。“怎么眼里没有泪水?激情没有出来。”

拍摄时,这一组镜头要来来回回地拍,饰演常宝的演员要来来回回地唱,已经消耗掉很大的感情与体力,再来来回回地哭,确实难以为之,更何况,演员动用了真情,哭起来,声音就没了,怎么还能再唱呢!

摄制组告诉江青说常宝的眼睛已经滴了甘油。“滴了甘油?在哪?我一点眼泪也没看见,要滴上晶莹的泪水!”谁也不知道江青所言的“泪水”是指什么。银幕上,常宝唱道“我娘却跳涧身亡……娘啊……”

“这儿也要看见泪珠!”江青说。“有的。”旁边有人应了一声。

“有?有什么?”江青狠狠地瞪着那个应声的人,“我看不出。泪水要用适当的光照着。你们这里缺少这道光。”

不仅是泪珠的闪光,就是普通的眼神光,江青也要求得极为细致、严格。眼睛的神采是突出人物内心的最好写照,她的英雄人物特别需要眼神光。

江青为最大限度地放射英雄的光彩,对摄影也提出了种种特殊的要求。

比如,拍正面英雄人物时,要多用仰角,要正面,光效要明亮;拍反面人物时,要多用俯角,侧面,光效要昏暗。

这种以“三突出”为中心的电影拍摄理论在《红灯记》影片李玉和与鸠山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赴宴斗鸠山”一场,场上只有李玉和与鸠山两人,你来我往、斗智斗勇唱完全场。戏的比重是一样的。但突出谁,却是重要的立场问题,如何突出,也是一个艰难的技术问题。导演除将镜头多给李玉和之外,在全景镜头里,李玉和总是在前景,呈正面,居画面中心。而鸠山则在后景,呈侧面,靠边站。当两人斗争进入高潮时,导演又安排了一组节奏强烈的对列镜头,仰拍李玉和近景,俯拍鸠山中景,在气势上使李玉和始终压制鸠山。

这一场的镜头得到了江青的肯定。

她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嗯!这就叫‘源于舞台,高于舞台’。”作为经验,这一场的镜头江青被作为范例,广为宣传。

以仰角拍摄英雄,并不是一剂万能药,有人“吃”反而出现毛病。

上海京剧团《海港》剧中主角方海珍的饰演者李丽芳,就属长方脸形,仰角拍摄,实在不是适合于她的最好角度,摄制组不敢改动,依旧机械地使用仰角拍摄。结果,使银幕上的方海珍显得又老又丑,手比脸还大,不但没有突出她、美化她,反而丑化了她。加上方海珍的妆粗犷有余,英俊不足,前一半是真眉,后一半是画的假眉,一遇到反侧光,后半部画上去的假眉就被吃掉了,反而损伤了英雄形象。

江青对此最不满意,不知挑过多少毛病。

“方海珍的头发真是岂有此理!后面有个包似的,像个老母鸡!”“你们还给方海珍穿粉红格子的衣服,你们自己说说俗气不俗气!”……

江青为了几个“样板戏”影片的拍摄可真称得上呕心沥血,但是总是让人不知所措。

演员演戏一般都是连贯的,感情好表现,唱段也能保持连贯性,一气呵成。

电影则不然。演员感情刚酝酿上来,唱上几句就要换下一个镜头了。而“样板戏”的主角们都不是电影演员,在镜头前翻来覆去地总唱一句,感情老是出不来。可江青偏偏对“样板戏”拍摄提出高标准要求——“激情”。

江青曾经对演员们说过:“激情,就是无产阶级的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