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首席电影(6)

实话实说红舞台 作者:顾保孜


江青还要戏曲演员声情并茂,避免后期录音声音与表情的不协调。她要求各摄制组拍摄“样板戏”时,一律采用同期录音方式。当时的音响设备很差,同期录音效果达不到要求标准,各摄制组只好想尽办法,保证激情,保证声情并茂。

《红灯记》摄制组于1970年6月14日正式召开成立大会。负责人对全体成员进行了政治动员。人们纷纷谈认识表决心,“三忠于”、“四无限”地坚决表示要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把革命大批判贯穿始终。《红灯记》摄制组在拍摄前,就准备了两套方案。

第一套方案还是使用传统的电影拍摄方式,以单机分镜头拍摄为主,在武打、群舞场面使用多机连续拍摄。录音采取同期、间期、后期相结合的方法。

第二套方案照顾演员的“激情”和“声情并茂”。以多机、分段拍摄为主,录音也基本采用同期。但是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前者在处理镜头、光效、构图、音质等方面虽然方便,但对演员表演的连贯和激情方面可能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后者对保证演员表演连贯有利,但多机连拍,各摄影机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干扰,使光效、构图、音质变得多层次,不协调。同期录音虽然能够保证“激情”,但在当时连立体声录音设备都没有的条件下,录音师只得自己动手,将两个单轨录音机改装,联为双声道。这样的设备很难保证录音效果,如果一旦在同期录音中哪个部分稍出点差错,整个唱段都得重拍,对演员的精力和体力消耗极大。

显然,多机同期拍摄的困难很大,很不现实。但没有人敢提出困难。

对影片效果,江青是从不含糊的。她要求镜头、音响、画面、光线、布景、化妆、服装等各方面都要以突出英雄人物为主。“你们可不能把自己的专业强调到不适当的地位,削弱、淹没了英雄人物”。

摄制组经过多次实践,拍摄顾及了演员的“激情”,就无法表现武打与舞蹈的连续性,京剧的锣鼓点可不等人啊!同时,要拍出武打一招一式、一起一落,就又忽略了整个武打的气势,搞不好,既表现不出“革命激情”,又表现不出武功技巧。摄制组真犯愁。

审看完《海港》样片,江青极不满意。“怎么所有的人都看不到眼神光?你们打没打眼神光?”

导演谢铁骊诚恳地说:“眼神光比较难,它与角度关系很大,稍一动,就没有了。”

“哼,别说得那么难,那么玄乎,明明是你们自己有问题。”江青一脸不悦的神情。摄影师钱江在一旁补充谢铁骊的话:“眼神光在一定的反射角才能看得出来。”江青面带愠色,嗲声叫起来:“我不听你的!不听你的!人家的片子怎么解释呀?人家有的是40年代的片子,在玻璃上跳舞,难度多大呀!”江青指的“人家”,是西方影片。她常把她比较欣赏的几部挂在嘴边。特别是在摄影方面,江青对外国几部片子佩服得很。

江青对“样板戏”影片的要求,不但讲求用光,还十分讲求光效色彩。

《海港》影片第一次拍摄失败,就糟在光效色彩方面。“怎么搞的,你们拍的片子总是红的不红、绿的不绿,清晰度也差,模模糊糊,乱七八糟……脸也平平的,一点立体感都没有,像块饼……这怎么解释?还不能说是电影工业没有过关吧?片子可是伊斯曼的哟!你们不善于总结经验,老要党和国家给你们交学费。现在,四五本片子又要给你们交学费了不是……”江青初审《海港》样片,就一口气指责了这么多。她专门召集《海港》摄制组开会,要求摄影师钻研技术技巧。她告诉大家,用光就是技巧,技巧就是艺术,采光、构图就是电影的语言。她责备摄制组过于浪费:“本来拍一个近景用3?000支光,你们要用多少万。用了多少万,还是灰不溜秋的。不像人家,亮是亮的、暗是暗的,你们的片子没有层次,缺少隔离光。”

在技术技巧方面,江青绝不含糊。

在摄影技巧上,用光与色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在中国拍彩色片经验尚不足的“文革”时期,八部“样板戏”全部是彩色片,摄制工作确实有一定难度。可江青在生活中就是一个极其注意讲究色彩的人。她要求布景、道具、服装的色彩时而要和谐,时而要冷暖搭配,时而又要有中间色过渡。

江青对“样板戏”影片色彩最突出的要求,不是“出红”,而是“出绿”。她要求每部影片必须拍出很好的绿色。江青说,出绿才能使整个画面显出层次,才能烘托英雄人物朝气蓬勃的革命风貌。在每一部“样板戏”影片拍摄中,都常听到江青关于“出绿”不突出的指责。她对《红灯记》摄制组的人说:“我千方百计地给你们安排一点绿,你们就是不搞上;我在破门帘上配了一块一块绿的补丁,你们没拍出色彩……”

对《红色娘子军》也有意见:“舞台上的闪电,到电影上却没有了,全是黑的。我讲过用闪电,为什么不用?一用闪光,就可以使叶子的绿色显出层次……”

已经“出绿”的《白毛女》,也不能使江青满意:“听说我批评别的戏了,你们就出了绿,出得太特别!没有层次……”

因为《沙家浜》是江青比较早抓的样板戏,江青自然情有独钟,总是倾注更多的心血。她又想出了几个新点子,来美化这一场的布景:“沙家浜是鱼米之乡,景物要富有江南之美的特色。我给你们又精心设计了湖、云、霞;还有樟树、白果树和新的柳树……”小小的舞台能够容下的东西,几乎都让江青设计到了。剧组根据江青的指示,又是一阵忙。可是样片出来,江青极度地失望,说话都带哭腔:“缺绿!缺少层次!湖水的皱纹像海浪,太阳怎么也不红……我那么耐心地启发你们,你们还搞出这样的东西!根本问题,是你们缺乏对无产阶级艺术的责任感!”

《海港》也是听说江青特意要“出绿”的意见后,才刻意追求“出绿”的效果。这个摄制组,是拍摄《红色娘子军》的原班人马。在前部影片,因为“出绿”不好,没少挨骂。所以,在他们接到的第二个片子《海港》中,就拼命地“出绿”,不但搞了各种绿色树木,还怕不绿,又在绿树上打上绿光。结果,绿得出格了。江青初审时,气得咬牙跺脚,尖着嗓门喊:“这是什么东西?单调、虚假、没有层次。戏的季节是什么时候——是盛夏啊!你们把影片拍成了初春的嫩绿……色彩失真呀!龙柏和美人蕉堆在一起,大红大绿,多寒碜……太阳也那么大,红得那么特别。还有早霞,早霞应该是大红,现在是洋红,彩虹的紫色也没出来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