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首席电影(7)

实话实说红舞台 作者:顾保孜


《奇袭白虎团》是最后一个拍成电影的戏。摄制组吸取了其他几部戏的摄制经验,专门研究了“出绿”问题,计划了一套周密的方案。导演采用了分区照明的方法,使景物有明暗对比,把松树、草皮的绿色又分为深、浅、嫩不同的层次,并在树、草、铁丝网、木桩上洒上了水,再以闪电的光效使树木、草皮产生绿色的光斑。从摄制出的样片看,绿,确实出得很不错了。审过样片,谈意见时,江青歪着脑袋搜索什么不如愿的地方……想了半天,终于想到了,不是绿多了,而是红少了。

“二场的火光处理得太小,敌人难道就放了那么一点点火吗?没有冲天的火光,怎么能够揭露敌人的残暴?”

摄制组按照江青的要求做了检查。这份检查倒也真实反映了他们的思想——他们说:是因为自己头脑里的“私”字作怪,怕火光处理得大了,会犯美化敌人强大的错误。

“特档片库”为江青提供了“跨国”艺术感受,也为她营造了一个独立王国。离开西方大片的视野,回头再看自己的“样板戏”,她痛心疾首,倍感失望

1973年元旦晚上,江青召集拍摄“样板戏”影片的各个摄制组观看她精心挑选的一部西方电影《网》,边看,她边作解释。看完,江青要求大家“座谈”。“我请同志们看这个电影,内容就不说了。你们都是名家、专家、行家,人家那些技巧我们可以借鉴嘛!有什么技巧可以学?今天先请你们讲。”

江青收住话题,左右看看。“怎么样?谁先讲?”竟没人吭声。江青立刻变得严肃起来:“怎么?我点名吗?谢铁骊,你先讲。有什么,讲什么,讲错了不要紧,不抓你们的小辫子。”不知道首长今天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不知又想拿谁开刀,大家只能沉默。再说,江青已多次看过《网》,欣赏哪儿,否定哪儿,谁也吃不准。谢铁骊没敢冒失,支吾了几声没有发言。江青情绪却十分地好,自己拾起话茬来,似乎是想启发大家些什么。“这片子整个靠视觉形象,全片只有十句话左右。其实,不用说话,也看得懂。”她有些生谢铁骊的气,“像你这样的导演看上一遍,就应该有个意见,应该有感触了。你不讲?唉,钱江,你讲!你也应该有感触了,不要怕讲错嘛!”钱江虽是一流的摄影师,但在这种场合,对这部江青崇尚的影片率先表态,他显得有些犹豫。江青等不及了,再提示几句:“这部片子的成本非常低,老板一定欢迎。摄影师可下了工夫啊!光等待就用去了时间啊!等云、等潮水、等各种各样的潮水。他为资产阶级的名、利可以这样做,你们为革命更要有这种精神。人家都用了眼神光,近景也多,但并不使人感觉镜头在跳……”

江青一个换一个地点着导演和摄影师的名,好像他们都是橡皮泥,她可以随心所欲地捏来捏去。看到这些行家们认真而又谦虚地听她给上专业课,江青得意非凡:“怎么样,这回看得过瘾了吧?摄影的看了《网》,没有不过瘾的。”

“钱江”,江青又指着钱江的鼻子,“你看了也过瘾吧?你可没有人家的魄力大,没有那样的耐心,不敢闯,怕失败。怕丢了‘名’呀‘家’呀……哼,全是资产阶级的臭名!”虽然是严冬时节,但江青的额头上还是冒出汗来。她掏出一方雪白的手绢,轻轻在脑门上点着,嘴上却依然止不住地兴奋。“还有一部叫《白鬃野马》的影片,我陪你们看过。在座的如果有谁没看过,可以看看。一共五本,基本都是高色调的,这很难得。也没什么对话。还有很多的特写,眼睛的特写、手的特写,还有半个眼睛的特写……咳!”她又回到现实中来,“你们太让我失望。我老说要给你们付学费,春桥同志也说要给你们付学费。你们还是缩手缩脚。”“该打屁股!”江青突然收起一脸的和蔼,换了一副腔,声音也提高了八度。在座的人低着头,默不作声。这些五六十岁的大导演、大摄影师们,听这个权力无边的女“大师”像对三岁孩子一般地训教,已经习惯了。“是什么原因?灵魂深处的东西要挖出来,不然将来搞创作还是不行的。”

“人家这个编导,虽是个资本家,为了赚钱,可他也是艺术家啊!”“不要把自己像稻草人那样装起来嘛,不要怕失败。中国不是有句俗语,叫做‘失败是成功之母’吗,胆子要大一些!学费给你们付着,还那么胆子小,对得起谁呀?”

现在有人会有疑问,那时不是禁止外国影片进入中国电影院吗,外国影片怎么能进钓鱼台呢?

这话要说到国际文化市场的交流规则。

1969年,中国大地正在全面搞“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可是世界并没有乱成一团糟,一切国际交往活动仍然按正常秩序进行,文化交流也是其中一项。每年都要举行国际电影展播,各国选出优秀影片参加展播。展播后的电影又轮流送往各国,供各个国家挑选进口上映,这是许多年来形成的国际惯例,对中国也不例外。国际电影展播的影片源源不断运到中国,但这些早已被视为资产阶级的毒草,根本不可能公开放映。外国影片只是例行公事,充当了中国的过路客。但是,江青喜欢独自邀请“客人”。她常常以审查影片为借口,从电影公司调外国影片来看,仅钓鱼台库存的影片就有上百部之多。被江青独自吸收消化的艺术影片最后大多以资产阶级精神产品为由,不予进口上映,又原封不动封存起来。不过有一点可以为江青正名,社会上曾经传说江青爱看色情影片,那是不准确的说法。因为江青在看影片之前,要她的警卫先挑。跟随她多年的警卫知道江青十分挑剔,偏爱艺术影片,加上江青喜爱显示自己高层次的艺术品位,特别喜欢看获奖的艺术片。有时警卫挑得不对口味,江青就会一顿批。警卫们在挑片时绝不敢挑娱乐商业片,包括色情片、摇滚片、暴力片等。

江青比较喜欢的影片有:《红菱艳》、《冷酷的心》、《居里夫人》、《魔盒》等,还有许多优美的风景片她也喜欢,哪怕上面没有一句台词,她照样全神贯注地观看。

如果从中国当时整个文化市场看,江青看的艺术片,统统是可以被斥之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黄色片的,也只有她可以肆无忌惮地“中毒”,所以被那时的人们理解为色情片。

直到1972年以后,全国人民看腻了单一的“样板戏”电影和政治性极强的纪录片,才发行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影片,但主题仍然强调突出政治。

当时民间有这么一句形容电影内容的顺口溜:朝鲜公有制,哭哭笑笑;越南殖民地,凄凄惨惨;阿尔巴尼亚要解放,打打闹闹;中国“文化大革命”,两战一哈哈(地道战、地雷战、西哈努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