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红灯”高照(1)

实话实说红舞台 作者:顾保孜


《智取威虎山》好不容易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开拍时,尽管十分艰难,但是无疑给电影界注射了一针强心剂。其他电影厂也从空寂、难受的瘫痪中看到“康复”的希望,纷纷提出要接“样板戏”的电影片。那时各电影厂除了敢提接“样板戏”拍摄任务外,对于其他创作绝不敢抱有奢望,毕竟是僧多粥少,能接一部“样板戏”拍摄,已经是令其他厂眼红了。

军队“军管”军队?周恩来出面圆场,八一电影制片厂接下了《红灯记》,这期间发生了许多的事情,江青的任性,让周恩来耗费心血

开始拍摄“样板戏”影片时,全国电影制片厂基本都患有“文革”时期特有的病症——瘫痪。

经过几年的我斗你、你斗我的折腾,人们的尊严意识、是非标准都给斗乱了,斗瘫了。如果说战争会给人以共同对敌的凝聚力,那么,派性斗争只能给人带来无情分裂和玩世不恭的消沉。

《智取威虎山》好不容易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开拍时,尽管十分艰难,但是无疑是给电影界注射了一针强心剂。其他电影厂也从空寂、难受的瘫痪中看到“康复”的希望,试着想恢复一盘散沙的机构,纷纷提出要接“样板戏”的电影片。那时各电影厂除了敢提接“样板戏”拍摄任务外,对于其他创作绝不敢抱有奢望,毕竟是僧多粥少,能接一部“样板戏”拍摄,已经是令其他厂眼红了。

八一电影制片厂接下了后来非常叫红的《红灯记》,这期间发生了许多的事情,彻底暴露了江青任性的弱点,也让周恩来耗尽心血。

历史的岁月流淌到二十年后的今天,回首《红灯记》拍摄前后,一幕幕被银幕的喧嚣和光彩所淹没的情景在老军人的眼前重现……

“《红灯记》彩色电影来之不易啊!如果不是周恩来亲自出面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叫八一厂上马《红灯记》,或许八一厂面临的不仅仅是瘫痪,而是生死存亡的选择。拍摄《红灯记》后,八一厂真的‘红灯高照’,不仅增强了生存的能力,而且名扬四海。这种命运在‘文革’期间算是比较幸运的了。”

《红灯记》和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故事,还得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说起。

周恩来接到一个报告,说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因受派性干扰,已无法正常工作,制作新闻纪录片面临中断的危险。

十万火急!

周恩来立即抽出时间来处理这件紧急的事情。“新影厂”还不像其他电影厂,它是国家时事政治的形象窗口,一旦中断工作,国家高层政治形象也将随之在国际舞台消失。

如果说艺术电影陷入瘫痪,只是一个人失去了双腿,那么新闻电影中断,则意味着一个人的大脑陷入了瘫痪。新闻电影是要天天给人看的东西,是关系全球的国际大事啊!

所以说新闻电影制作事关重大,任何时候都不能停产!

周恩来赶紧将“新影厂”的情况汇报给了毛泽东,并且说:“新影厂”现在要求8341部队派宣传队驻厂,以保证新闻能正常制作。周恩来也同意“新影厂”的意见。

毛泽东没有反对。一般政务工作都是周恩来一手抓的,这样的事情毛泽东也基本不会提出其他相反的意见。工作上,毛泽东一直是尊重和支持周恩来的。

派往“新影厂”的军宣队,从8341部队里抽了几十个人,还是由狄福才负责领导。这样一来,他的工作日程里又多了个“新影厂”。

没想到,人还没有去“新影厂”,江青突然从中插了一竿子。

狄福才正为落实去“新影厂”军宣队的事情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突然接到江青的电话,叫他立即到钓鱼台,到她的17号楼一趟。狄福才当时接拍摄“样板戏”影片的任务不久,似乎对首长的“有请”,还缺乏心理准备,也不习惯在首长那里被耳提面命,更不会周旋了。

他赶紧放下手里的事情,正了正衣领风纪,赶到钓鱼台。

江青正在17号楼的会议室里焦急地等他,见他进来,连客套也没有,就急切地下“命令”:“狄福才,你从去新影厂的军宣队里拨几个人,要是尖子,去八一厂军管!”

狄福才被这没头没脑的“军管”搞蒙了,侧着脸,不明白地问:“什么?到哪儿?”

大概狄福才的声音高了,江青不满意地摆了一下手:“小点声。”

狄福才想起来江青怕声音。工作人员在旁边,只见他们在沏茶,走路,却听不见一丁点声响,特别是贴身卫士,更是学会了一整套做事不出声的本事。

江青见狄福才没有说话,以为没有听明白,又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