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苏秦:再多的磨难都只是成功的磨刀石(6)

人生如赌局,成功是信仰 作者:天行健


齐宣王一听这个道理,觉得非常正确,打心眼儿里佩服苏秦,心里还暗自捏了一把汗:幸亏有了苏秦的指点,不然为了燕国这几个小城池,自己真的是后患无穷啊。于是,齐宣王赶快把燕国的城池给送了回去,而且还送了黄金千两表示歉意,并希望与燕国结为兄弟之邦。

在这场外交事件中,苏秦表现出了卓越的风范,据古论今、旁征博引,把历史知识智慧自如地运用和贯通于论辩之中,给人一种不可抗拒的说服力。这也给那些笑话“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人以有力的还击:书读得多,才是王道!别人千军万马,流血千万亦可能收复不了一座城池,但是苏秦却靠着自己的口才,轻轻松松地说服了齐宣王,不费一兵一卒,让燕国收回了国土。他真不愧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也难怪燕昭王会如此看重他。

这之后,苏秦开始全面地计划他的合纵大计,穿梭在各个国家之间。当此之时,齐国有孟尝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赵国有平原君,战国四大公子声名显赫。那时候,又发生了一件大事情,那就是,楚国的国君在秦国去世了。而当时,楚国太子还留在齐国做人质呢。苏秦看到这其中的利益之所在,马上向孟尝君田文建议,将楚太子扣留下来,与他交换楚国的东山之地,以巩固齐国的统治。但是孟尝君并不是十分同意苏秦的这种建议,他担忧,在这种情况下,万一楚国另立太子,扣留人质就不但失去了要挟的价值,而且会落一个不忠不义的骂名。要知道,齐国的孟尝君,那是以讲义气和德仪高深而为百姓所称道的。齐国的大臣们也对苏秦的这个建议并不看好,因为一个失去了任何价值的太子在他们眼中已经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了。但是,在这件事情上,苏秦却一直坚持,他的想法显然比朝中那些食君之禄,却无法担君之忧的挂牌大臣们更具有建设性。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即使楚国另立新君,这个在齐国做人质的太子也依然可以是拿来威胁新主的得力武器。最后,在权衡利弊之下,齐王还是采取了苏秦的建议,而且也因为这个有用的威胁,齐国最终从楚国得到了东国之地。

苏秦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如果胁迫别人的话,就一定要胁迫其要害。威胁是动用暴力等极端手段前的通牒或者虚张声势,威胁也是施行说理、施恩和其他仁政时必须要同时准备的手段,如果威胁用得逼真恰当,就可以轻易达成目的。苏秦的过人之处还在于,当他看到楚王诚惶诚恐的样子时,就觉得威胁的作用超过了想象的程度,而向对方要求的砝码就继续加重。他这种揣摩对方、控制对方的能力实在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阴谋家。

来回穿梭于齐、楚两国间的苏秦简直如鱼得水,利用对两国的游说与利用,为自己谋取了巨大的好处。表面来看,苏秦好像只是个在两国间做传话筒的普通说客,但事实上,苏秦的这些传话中,无不带着或威胁、或利诱、或哄抬自身的感情倾向。他先是利用祸患威胁使得楚国割地、太子逃亡,又利用利益和敌对方的器重来提高自己在两国中的地位,从而在齐国与楚国之间游刃有余地穿梭。他是个非常懂得如何抬高自己的人。他知道,只有当自己的领导者从敌对方那里发现自己的好处和重要性的时候,才会真正认可他、抬举他、重用他。苏秦做着一系列的事情,都是为了让敌我双方从对方处发现自己的才能,并向对方证明:重用他是必须的!这一系列狡猾的谋划使得他在各国间左右逢源,四处渔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