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周礼》是后人假造的吗(1)

中国人“盗墓”VS美国人“盗梦” 作者:白海军


《周礼》是中国古典的国家政权结构、礼仪典章方式、社会行为规范的标准,其内容极为丰富,是一套完整的国家和社会系统论述,大至天文地理、国家政治,小至沟壑道路、花鸟鱼虫,全书内容包含国家思想、法律典章、政治教育、礼乐兵刑、税赋收支、车马庙宇、祭祀寝陵、官冠服饰、农商工劳、工程技艺、以及各种制度、法规、民族、行为规范,等,无所不包,全书共4万余字,可谓煌煌巨著。其按照天地春夏秋冬六个方面设置国家行政管理的六宫,天宫天官主管宫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军事,秋宫主管法律刑罚,冬宫主管建造;在国家礼仪方面,规定国家在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方面的大典,另外在用鼎、乐悬、车骑、服饰、礼玉等方面也都建立了完整的制度,详细到了各种礼器的管理、等级、组成、形制、度数等都有明确的规范。

《周礼》虽然是上古时期最重要的国家典章,但其究竟如何成书、由谁主笔撰写、甚至完成于那个时代都不太清楚。其面世之初是在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在校理秘府所藏的历史典籍的时候才发现此书。此书原名为《周宫》,刘歆认为出自西周官制,但没有明确的证据,先秦所有文献也没有任何对此书的记载,因此,这部煌煌大典的真伪性就成了千古疑案。西汉王朝的儒家经典,如《易》、《诗》、《书》、《仪礼》、《春秋》等都有传承可考,《史记》、《汉书》、《儒林外史》等也都有章可循,唯独《周礼》难觅其源。

如此重要的一部大典,在先秦怎么会没有任何记载呢?其突然出现于西汉宫廷,仅这两点,就让人有理由怀疑其为刘氏父子或者西汉初年其他人的伪作——历史上对这部大作的伪作之论一直都存在,认为其成书于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年间、汉初、王莽伪作,等。归结起来,大体上还是认为成书于周公时期者居多,刘歆等认为是由周公亲自主持编写的。清代学者孙诒让认为这是自黄帝、颛顼以来,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所有国家法典、历史传承和社会习俗的大集粹,“斟酌损益,因袭积累,以集于文武,其经世大法,咸稡于是。(《周礼正义序》)”但都没有充分的证据。笔者认为,这是一部集三皇五帝的经法大成之作可信,但成书于周公时期则不可信。理由就是,如果成书于周公时期,如此浩大的典籍编撰工程,先秦文献中不可能没有任何记载,此必为汉王朝建立后的著作,为后人为建立儒家国家法度和社会习俗而精心编写的,假托周公之名,以使其具有“祖宗之法”的地位。

那么,这里就有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提高到周公的年代?第二,为什么要制定如此详细、宏大的典章礼仪?

笔者认为,原因并不复杂,就在于“祖宗之法”可以压人。为什么可以压人?因为秦汉王朝已经建立起了从历史传承中寻找建立国家和社会秩序的依据的思想,换言之,就是“以古建今”,或者说,要实现古人的国家理想;再说得更具体些,那就是要建立一个儒家理想国,因为《周礼》是一部完全按照儒家思想编写的国家体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