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节 关于国有经济的“进退”(9)

国有经济布局 作者:陈鸿


“二战”后,西方国家不约而同地掀起国有化运动,一方面是西方国家处于加速推进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之际;另一方面是因为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发生了重要变化,这种变化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波及全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30年代大危机被普遍认为是资本主义失败的证据。英国历史学家A.J.泰勒认为,战后在欧洲,没有人会相信美国式的私人企业资本主义能带来可靠的经济增长和体面的生活,这时学术界、产业界对政府经济职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普遍认为政府不能仅仅充当私人经济的“守夜人”,而应当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调节者,倡导国家积极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凯恩斯经济学取代古典经济学由此成为主流经济学派。凯恩斯全面论述了他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认为“萨伊定律”并不成立,供给不能自动创造需求,资本主义经济也不能自动地达到均衡,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般比较稳定的情况下,人们总是习惯将所增加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这使得有效需求经常地表现为不足,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难以自动实现均衡。所以,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凯恩斯主张放弃经济自由主义,代之以国家干预的方针和政策。国家干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以公共投资的增量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增加公共投资和公共消费支出,实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有效方法,由此而产生的财政赤字不仅无害,而且有助于把经济运行中的“漏出”或“呆滞”的财富重新用于生产和消费,以实现供求关系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在宏观经济学IS-LM模型中,凯恩斯证明了政府在宏观调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只有政府才有能力熨平经济周期波动,引领宏观经济走出萧条。

发达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过程,是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不断产生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供需结构失调就爆发危机,调整经济结构可以使经济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使资本主义经济得以继续发展。克服危机和调整结构完全依靠民间资本自发调节,越来越难以奏效,只有从宏观经济出发,行使国家干预政策,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经济结构才有可能调整过来,这是西方国家从实践中得出的结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发达国家也采取了同样的方式,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将许多大型企业收归国有,以抑制经济一再下滑。2008年以来西方国家的国有化行动,主要在金融行业推开,据初步统计,国有资本共发起了9起巨额增资和收购案,涉及英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爱尔兰和美国等多个发达国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