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胡适的故事02

为中国寻找现代之路:中国留学生在美国(1900-1927) 作者:叶维丽


  

一名具有独立精神的现代知识分子。

韦莲司是一位奇女子。她是康奈尔大学一位地质学教授的女儿,一个人住在纽约,学习现代艺术。她留短发,穿着简单随意,是个典型的“波希米亚”先锋派艺术家,走在纽约街头,常招来行人批评的目光。她不但在外表上不拘传统,在精神上也特立独行。她冰雪聪明又兴趣广泛,即使在美国“新女性”中也很突出。

两人最初结识于1914年夏,当时韦莲司还是康奈尔大学的学生。为了造访韦莲司,胡适进了女生宿舍,这是他上大学四年来的头一遭。值得一提的是,胡适为自己进女生宿舍找的理由是,这样有助于他性格的发展,因为女性能够塑造和改善男人的性格。[1]胡适这样来解释自己的行为透露出他对与女人交往惴惴不安。一开始还对自己说是在寻求两性间“纯粹而高尚的”友谊[2],可不久胡适就发觉他与韦莲司的感情日益亲密。他们的关系最终带给胡适的是人格上的深刻变化。

一些学者把胡适与女性的交往归于“美国的影响”,“其威力大到无法抵御”[3],言外之意是环境使然。但研究表明,那一时期包括康奈尔大学在内的校园文化并不鼓励男生与女生往来。相反地,学生按性别和其他因素[种族等]被分为不同的群体。[4]当一个年轻女子和一个年轻男性在一起时,她通常都须有“监护人”(chaperon)的陪伴。这个维多利亚时代的习俗虽已衰落,但中上阶层的女孩仍在一定程度上遵循它。胡适对此是心知肚明的,他在日记里提到了这个风俗[5]。

韦莲司后来搬到纽约,胡适去那里拜访过她几次。此后他也转学到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一半是为了离韦莲司近一些。一旦在同一城市,两人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在一起:从韦莲司的寓所俯瞰哈德逊河,参观博物馆、画廊,在月光下的林子里漫步。可以设想一下,一个中国青年男子和一个“另类”的美国青年女子并肩走在纽约街头,一定令不少行人惊讶摇头。两人有很多共同的话题:文学、艺术、东西方哲学、伦理,时局、战争与和平[此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胡适非常享受他们之间的谈话,日记里充满着对韦莲司的赞美,如:“这位女士的高超见解令普通妇女无法望其项背。我认识许多女子,没有谁能比得上她的聪明、眼界、决断和同情心。”[6]在另一处,胡适坦率地承认韦莲司对他的影响:“很久以来我就寻找能给我指引正确航线的舵手,只有你才能给予我我所亟需的东西。”[7]

他们之间当然并不是只有智力上的交往。1915年上半年胡适写了几首情诗,都是中文的。学者们正确地指出那是胡适在抒发对韦莲司的感情[8]。韦莲司在给胡适的信中也以她“高格调的方式”承认他们之间的关系包含着“性的吸引力”。但是她认为“最高类型的人”(the highest type)生活的真正意义是“灵魂的而不是肉体的”,因此她要胡适和她自己把“性吸引力”“限制在有益的范围内”,要超越它而专注于“思想的最密切和最有启发性的交流”。[9]看来,从各方面讲都是一个文化叛逆的韦莲司,还无法像若干年后的美国年轻人那样对性持开放态度。在一封信中韦莲司把他们的关系定义为“两个最高类型的人”之间“精神上的”交往,说这一关系不应以世俗标准来判断,而只能从“思想的范畴”来理解。这封重要的信件不仅表明韦莲司极为看重她与胡适的关系,也说明她意识到这一关系的不同凡响。

胡适与韦莲司的相互吸引在1915年上半年左右达到了顶峰,也就是在这时胡适开始抨击美国社会对男女青年行为的束缚。[10]他在一则日记中写道:“在这个所谓的‘自由’国家,社会和宗教习俗仍然是极为保守的。”[11]他还拿美国与俄国进行比较,认为俄国青年享有比美国更多的自由。他从俄国小说中读到,俄国



[1]  从自己童年时代的经历,胡适似乎形成了一种看法,他认为女人能够塑造和改善男人的性格。他由寡母独自抚养成人,小时侯生活在女人的世界里,直到13岁离开家后才与男人有了接触。成年后在回顾自己的童年经历时,他说他自幼年起就与村里其他男孩子不同,比他们更好,他把这归于母亲和其他女性亲戚的良好影响。见《胡适留学日记》第1卷,第252页。

[2]  同上书,第146页。

[3]  Min-chih Chou(周明之), Hu Shih and Intellectual Choice in Modern China, p.63.

[4]  Horowitz, pp.11-13,39-51, 64. 又见 Conable, Women at Cornell

[5]  胡适:《胡适留学日记》第3卷,第659页。

[6]  同上书,第524页。

[7]  同上书,第654页。

[8]  Min-chih Chou(周明之), Hu Shih and Intellectual Choice in Modern China,  pp.63-64.

[9]  胡适:《胡适留学日记》第2卷,第536页。

[10]  同上书,第537页;第3卷,第650、659页。

[11]  同上书,第2卷,第537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