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有制度无执行,没有养成严格按照规则做事的习惯

车间精细化管理 作者:刘寿红


  

基层管理制度体系本身不规范、不健全,就是这样的制度还不能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执行。

案例1: 【罚款200元】

某车间有这样一条规定:“班组每天抽查员工主动性,有拖懒现象一次考核200元”(2000年定的制度)。

我们来剖析一下这一规定,因为有两点没有解决好,肯定会导致这一规定在执行时大打折扣。

首先什么叫主动,没有界定清楚,当管理人员因为员工工作不尽职不到位而以不主动行为去处理时,难免会产生争议,甚至因此而影响干群关系。

其次,对于1个月只有一千多元工资收入的员工来说,动则因拖拉、懒散这样的小事就一次性罚款200元,罚款数额是不是过多?如果不罚,会导致制定出来的制度形同虚设,而如果强力推行则会因其一定的不合理性,造成员工的口服心不服。

案例2:【罚款20元】

我在一家企业基层调研时,看到某车间有这样一条制度规定,无故旷工罚款20元,于是我就问该车间主任,在普通员工月工资2500~3000元的情况下(2009年定的制度),正常上班期间无故旷工,只对其作区区20元的罚款处理是否欠缺力度,能不能起到震慑作用,以维护制度的权威性?该车间主任笑而不答……返回公司总部的途中,陪同我调研的生产部长说,刘老师,您可能认为对这样公然违纪的行为处理得太轻了,事实上,这条制度根本不会有效执行,因为该车间的员工绝大部分都相互沾亲带故、拔起萝卜带起泥……乡里乡亲的关系让他们在执行制度时畏首畏尾、虎头蛇尾。我直接无语。

5. 基层人员中的绝大多数距离员工职业化甚远

员工的职业化素养是基层管理的根基,因为一个职业化的员工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态度积极

②行为规范

③技能专业

如果一个员工具有以上三方面素养,那么这个员工就是一个能够自主管理的员工,管理的难度因此会大为降低。

但中国企业基层人员中的绝大多数与一个职业化员工相距甚远,在80后、90后、农民工日益成为基层人员主体的情况下,这一点表现得尤其明显。

造成基层人员职业化素养缺乏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听着MP3,看着“机器猫”长大的一代还需职业历练

从目前的教育状况来看,我们在知识教育这一块比较强,但比较缺乏育人教育,严重缺失职业教育。社会衡量人才的标准制约着教育的着眼点,让其仅仅聚焦在知识层面。尽管素质教育提了很多年,但事实上衡量一个学生、一所学校水平好或差的标准还是分数的高低,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就大大忽略了对80后、90后育人层面的关注。

独生子女政策,形成6∶1、8∶1的家庭格局,造就了小皇帝们优越的成长空间,加上他们的父母多曾在生活、教育等方面遭遇过坎坷与不幸,希望给后代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对孩子就会宠爱有加,甚至是溺爱。人格教育和职业化教育缺失加上娇生惯养共同作用的后果是,大多80后、90后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精神、自主意识差、不能自律等行为特征(当然他们身上也表现出很多父辈们所不具备的优点)。

(2)农民工职业化慢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城镇化政策的加速实施,大批农民工涌向了城镇,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化,成为了基层产业工人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民工憨厚、质朴、善良,但由于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受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制约,大多数农民工都会缺乏一个职业工人应有的良好知识,更会严重缺失责任感、积极心态、创新力、协同性、追求卓越等职业人必备的基本素养。

农民工务工有三个主要途径:离乡离土,离土不离乡,既不离土也不离乡。

农民工与产业工人同吃同住,或者自己就是一个实际意义上的产业工人。但农民工与土地、与农村还有难以割舍的联系,往往一个人既是农民又是工人;或者某一时段是工人,另一时段却是农民。

案例:【老王的烦心事】

老王其实不老,只有40岁左右,因为他为人憨厚老成,因而同事都尊称其为老王。老王是北方一个县城边上的农民,骑着电动车上一回县城也就10分钟8分钟的光景。近几年县里搞开发,东西两个开发区一下子建起了好几家企业,老王和妻子顺理成章地变成了产业工人。老王在一家玻璃钢企业担任班组长,妻子在一家服装厂当工人,家里的土地还没有转包出去,毕竟农民什么时候都把土地看得像命根子似的。平时夫妻两人轮流利用自己的公休时间照料田地,实在没有时间了就请亲戚来帮忙,最紧张的就是农忙时节,家家都在忙自己的田地,想找一个人帮忙是非常不容易的。而如果这个时候偏偏企业也在加班加点赶订单的话,那可真够老王喝一壶的。常常是顾了这头顾不上那头,搞得老王疲于应付、焦头烂额。

由于农民工有着农民与工人的双重身份,加上他们向产业工人转化的过程中,只接受了一些单纯性的技能培训,严重缺乏行为、角色、心智、素养等相关的职业化培训,共同造成了这一群体职业化进程的缓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