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孩子“没有”逆反期

让"中游"的学生游上来 作者:白惠珠


中学生都有心理逆反期?家长说有,老师说有,从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角度讲,有。

可我认为,中学生的心理逆反,很大程度上是由父母造成或加重的。如果家长和老师引导得当,是可以做到让孩子“没有”逆反期的。

想想,孩子们在小时候,个个活泼可爱而听话,他们本不逆反,可为什么到了青春期绝大多数孩子都会顶撞、疏远父母,不愿意和父母家人交流了呢?经常有家长奇怪地问我:正在和同学侃侃而谈的女儿,看到我怎么突然住口失声了呢?我的孩子回到家里,一顿饭吃下来也听不见他吱一声……

在孩子眼里,最亲近的爸爸妈妈怎么就成了要提防的人了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家长不懂孩子的心理。

有少部分家长觉得“树大自然直”,认为孩子不需要管理,慢慢就会开窍。

也有为数不少的家长认为孩子需要管,但他们管的时候没有计划,时松时紧。刚开学时过问孩子会勤一些,哪天心情好了就问一句,如果某天接了老师的电话,或者看到了孩子成绩单上的分数,又会再管一阵。

还有一类家长,对孩子太过关心。从孩子的生活到学习,事无巨细全都管。尤其在对待孩子学习的问题上,十分较劲。看着孩子写作业,陪着孩子背单词、做习题,发现任何错误,立即给予纠正……一般来说,这样的孩子小时候缺乏自觉性,长大以后会叛逆,在青春期易和家长对着干。

有一次,我见一个家长在校门口批评孩子不写作业:“你说,我给你说了多少遍了?你为什么总是记不住呢?你说你这脑袋瓜到底是怎么长的,成天都想点啥?光想着吃炸鸡翅吃红烧肉了?我告诉你,今天晚上写不完作业不准吃!”

“不吃就不吃!有啥了不起!”孩子一脸无所谓地顶嘴。

抱怨、谩骂是家长自己情绪的发泄,并不能解决问题。且不说在校门口当着那么多人教育孩子,让孩子没有自尊,即便是在家里关起门来,你这样劈头盖脸机关枪似的,他心里能不烦吗?能对你不抵触吗? 更何况,这话不知孩子已经听了多少遍呢。

家长要做的,是从行动上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怎样补救自己的过失。之后,让孩子总结出这次的教训,下决心避免以后再次出现类似的错误。

还有的家长平时自己喝酒上网打牌,对孩子不管不问,一旦接到老师的电话或短信立马把孩子打一顿,孩子心里会服气吗?

也有的家长天天抱怨工作劳累不想干活,却要求孩子刻苦读书不怕累,孩子在行动上能不打折扣吗?

更多的家长,不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分寸,在饭桌上口无遮拦,当着孩子的面议论社会丑陋现象、家长里短,任何事情不经筛选张口就说,回头又责骂孩子学习时精力不集中……

类似的现象太多了。

每当看到这样的家长,我心中就很着急:家长朋友啊,孩子和你在一起怎么会不逆反呢?在孩子的眼中,他长大了,可是爸爸妈妈的教育水平却始终是这么高!父母口中说出来的话,总是他从小到大听了无数遍的“老话”!他心里对你不服气——你会发现,从你张口批评他第一句开始,他就皱眉头,接着就是顶嘴、吵闹,甚至摔门、离家……

从生理上讲,十二三岁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的时期,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希望周围的人不再把自己当成小孩子。他们从心理上渴望独立,尤其想摆脱父母和老师的监护和束缚。

可是,很多家长不清楚孩子这个心理发展的轨迹,对待孩子的行为方式仍然是孩子从小到大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方式:吵、骂、打三步曲。就像上面那个挨骂的孩子,他妈妈说的“没有水平”的话他一定听过很多遍了,他心理上对这种重复的说教早就倦怠、厌烦、抵触了,所以在行动上才会表现出“你要求我这样,我偏那样”,与家长、老师对着干。

一旦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变为对立的关系,就谈不上什么家庭教育效果了。

所以,我想对家长朋友说句心里话:我们得给孩子提供精神营养。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喝“生命1号”不重要,知道你懂他最重要。简单地说,就是家长对孩子的理解、与孩子的沟通水平跟得上孩子心理成长的步伐。要知道,一次痛快淋漓的沟通往往会让孩子放下包袱,轻装开始下一阶段的学习竞争;一次心与心的交流往往会让孩子有加满了油、充足了电的振奋感,这种感觉会让他在学习中自觉、主动、刻苦、勤奋,而不需家长催促加压。

我个人就经常会有这种感觉:如果哪一次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得效果好,哪一次与女儿的沟通尤其顺利,回头想一想,正是因为说出的话打动了孩子的心。这时我不断学习的意识就变得更强烈了,以期自己的教育能力再提高。回顾二十四年来女儿的成长过程,可以说,伴随着白雪的成长,我也在成长;伴随着一届届学生的进步,我也在进步。

所以我觉得,教育孩子也是需要学习的。

这种观点,我和同事交流,他们也很认同;与家长们交流,他们也觉得很受启发。看起来,“老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的道理用在家长身上同样合适。

作为父母,我们有必要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哪怕是为了与孩子们和谐相处,做些储备,以备孩子的成长之需。

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就可以做到让孩子“没有”逆反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