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妈妈的佛法书之育儿篇》了解拜访你的客人(1)

妈妈的佛法书之育儿篇 作者:(澳)萨拉·娜塔莉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许被教导,自己的负面情绪是不被接受的。因此,很多人会把无法被社会接纳的情绪看做是危险的。全面地体验我们的情绪,意味着不加控制,任它们肆意蔓延。麻木和疏离,也许是在面对强烈情绪时的可行方案,但疑惑、罪疚感和恐惧更有可能会出现。这带来了情绪的复杂混合,把很多人变成了复杂的人。愤怒、悲伤、性欲、骄傲,让我们惊慌失措,忙不迭地用那些所谓“安全”的情绪来替换。金就体验到了这点:

现在我正忙着对治我的一个倾向:当不愉快出现时,马上就想着逃。如果在一个心情糟糕的早上醒来,马上想到的是,我要变得快乐一些。如果我的感觉是破坏性的,比如觉得愤怒、担心或压抑,我马上就想让自己感觉好受一些。

这些天我试着以不带判断的好奇心,去接触所有的情绪状态,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我不应该有这样的感觉,我应该快乐、平和、镇定、可爱。我马上就想着改变成快乐、平和、镇定、可爱的状态。我时常会用(或是误用)禅宗的策略来获得想要的心境。我开始数息,跟随呼吸,不想安住在当下,而是把它当成逃离当下的方式。啊哈!现在我学会了以不带判断的好奇心,来面对任何出现的情况。这个早上它非常管用,因为我醒来时,发现头居然在床尾。

对佛法的错误理解,只会加深对未加检视的情绪的压抑。我们也许已经开始在压抑消极的情绪,在心里说服自己,我们是平和镇定的佛教徒。也许会告诉自己,感觉到愤怒是不对的,任何时间都应该心气平和才对。最终,我们会感觉到一份强制获得的满足感(当然也是虚假的)。佛陀可从未宣扬过消极地对待情绪,更没有否认过情绪。

按照现代心理学的说法,否认自身的某个部分只会增强我们的阴影面,那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我们把不想拥有的那一部分隐藏起来了。不幸的是,当它不堪重负时,它自有办法让自己被人发现。在佛教徒的圈子里,修行者们发现,很多愤怒都已经被消灭掉了——而这几乎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陈词滥调。

试图驱逐负面情绪只会增强它,内疚也是一样。与此相反,佛陀建议我们觉察到负面情绪,并与之共处。把自己看成是一间会客厅,迎接那些客人,它们不需要我们的判断,需要的是我们的注意力。要知道,情绪并不是我们本身,不需要与它认同,因为它最终会消逝。觉察的目的,是如其所是地看着负面情绪,了解到它们无常、易变,并非我们本身,也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因缘和合之物。允许情绪出现,并不是说让我们被它牵着鼻子跑,如果可以明白这点,恐惧就会被驱散。当不愉快的情绪出现时,不马上想着逃之夭夭,这也是一种对耐心的修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