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名将是怎样炼成的:李勣传》第三章 瓦岗时期(11)

名将是怎样炼成的:李勣传 作者:石岱


盛极而衰

瓦岗军正式建立政权后,开始向四面发展。

首先向东南扩张。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李密派元帅府左长史房彦藻率兵,先后攻取安陆(今湖北安陆)、汝南(今河南汝南)、淮安(今河南泌阳)、济阳(今河南开封市东)等地。

等将东都外围的地方攻取下来后。四月,李密派孟让统率步骑两千人奇袭东都外的郭城,迫使东都居民全部迁入宫城,连台省府寺等官署衙门里都住满了人。这一胜利极大地震撼了洛口城附近的隋军,巩县长柴孝和、监察御史郑颋聚城投降,李密分别封二人为护军,右长史。接着,镇守汜水关的隋朝大将裴仁基率众举虎牢关投降,这一降一举打开瓦岗军东去荥阳的通道。隋裴仁基投降的还有其子裴行俨,这裴行俨就是大隋第三好汉裴元庆的原型,行俨每有征战,所向披靡,号“万人敌”。以及原张须陀帐下的骁将大隋第六好汉秦琼,和“四猛”之首的罗士信。慕名率部归顺的还有东阿人,《说唐》中的瓦岗天子混世魔王程咬金和赵仁基。可谓一时俊杰俱归瓦岗,这些人的到来不仅增强了瓦岗军的实力,也给后世说书先生平添了众多饭碗,毕竟如此多的好汉,每个好汉都能衍生出许多故事,比如:秦琼买马,程咬金梦中学艺,裴元庆力接赵王李元霸三锤等等。

为断绝东都的粮食供应,李密派裴仁基、孟让率兵两万袭取回洛仓。回洛仓,是大业二年(606年)建成的,位于洛阳北七里,仓城周回十里,存粮300窖,是炀帝修筑的大粮仓之一。东都隋军见状,还不死命地往回夺,那可是300窖的粮食,按历史记载,隋唐时每窖大约藏有八千石的粮食,一石约合现在的300斤,一窖大约就是240万斤,一斤又等于500克,还300窖。这是多么庞大的一个数字。这些粮食足够瓦岗军支持十数年。几经反复后,回洛仓终究还是落入瓦岗军手中。李密又大修营堑直逼东都,并在多次击溃东都守军后,向天下发布讨隋檄文,历数炀帝十大罪状,号召天下反抗炀帝的暴虐统治,天下震动。越王杨侗忙派人向江都(今江苏扬州)的隋炀帝告急。

五月,炀帝命剑门将军庞玉、虎贲郎将霍世举率关内精兵,驰援东都。庞玉与东郡太守段达等乘李密为流矢所伤之际,连夜出兵,打败李密、裴仁基,夺回了回洛仓。此战瓦岗军损失巨大,元帅府左司马杨德方,右司马郑得韬全部战死。李密又以郑颋为左司马,郑乾象为右司马。

六月,李密又率众从洛口西向东都,在都城东面的平乐园与隋军交战,大败之,复夺回回洛仓,再次对东都洛阳形成包围之势。

在此次战斗中,我们并没有找到李勣参战的史料,而且也没有见到翟让等人的踪迹。据推测,翟让、李勣等人应是留守洛口,保卫大本营,组织人力、物力支援前线。考虑到李密当时已经是一把手,所以翟让此次留在洛口,并非是“哥哥乃山寨之主,岂可轻动”。而是一项人事任命。如果李勣此战在前线,那么以其在瓦岗军的地位,应会留名。

由于汜水守将裴仁基的归降,东去荥阳的孔道大开,就为瓦岗军向东北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当年九月,武阳郡(即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并派出手下书记,传说中贾家楼四十六友的老大哥魏徴携亲笔书信前往李密处,“请帅所部西取魏郡(今河南安阳),南会诸将取黎阳仓”。李密见后大喜,当即委任元宝藏为魏州总管,留下魏徴为元帅府文学参军,掌记室。自此,《说唐》等书中的瓦岗两军师,魏徴,徐茂公(即李勣)正式聚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