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农业真相》棉花配额之战(8)

中国农业真相 作者:臧云鹏


海富期货研发中心高级分析师董淑志在接受《大生》杂志采访时曾介绍,1984年之前中国是棉花净进口国,从1953年到1983年的30年间净进口530万吨。主要原因是单产量上不去,1978年的单产量只有29.71千克,总产量赶不上需求,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棉花。改革开放后,棉农积极性提高,种植面积达到了8745万亩,比1981年的7758万亩增加了987万亩,比1978年的7305万亩,提高了1440万亩,单产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从1978年的29.71千克提高到了41.17千克。1982年棉花产量达到了360万吨,供给开始逐渐大于需求,库存增加,中国也开始从棉花净进口国转变为棉花出口国。1983年出口量达18.9万吨,1987年这一数字达到75.5万吨。出口的趋势一直保持到1992年,这一年棉花主产区爆发大规模棉铃虫灾害,产量大减,导致随后几年进口量大增。1999—2003年,是目前为止最后一个棉花出口阶段。

入世之后,中国的纺织行业异军突起,逐步与棉花生产形成了矛盾。

2001—2011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入世以后,中国棉花产量和纺织品出口的增长速度有了较大差距。于是国内相关机构和人士发明了一个词:缺口。就是把国内棉花消费量减去国内棉花产量的差额,以此来判断中国应该进口多少棉花才能满足自身的需求。由此,美国农业部、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等机构也发明了一个词:中国需求。“缺口”一词直接影响配额管理也就是进口棉花的数量,而“中国需求”一词直接影响中国进口棉花的价格。

“缺口论”的提出是在2003年。据江苏建群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付建昌在接受《大生》采访时介绍,那一年国内有关部门在报告中提出中国国内缺口太大,需要大量进口外棉来平衡供需。从那以后,每年都提出缺口在增大,以致收购企业、加工企业、纺织企业都认为棉花要涨价,但是年年都落空。这里面存在三个问题:一、缺口论者引用的数据是被夸大或低估了的不准确的数据;二、缺乏动态观念,国内缺口被进口棉花填平之后,有关部门没有及时修正自己对缺口的判断,仍然盲目地认为缺口还存在;三、缺乏全局观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