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第五章 走出传统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7)

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作者:(英)罗纳德·哈里·科斯


诸城和上海的实践被十四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接受。这意味着它们的实践策略--在当时被称为“抓大放小”--已经成为国企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在此之前,尽管私营部门成长速度迅猛,而上一轮企业改革也未能振兴国企,但中国政府坚决抵制私有化的态度仍丝毫没有动摇过。

十二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大量外来资本进入中国,这一现象成为中国区域竞争的另一特征。对各地工业园来说,境外投资,尤其是《财富》500强企业,一直都是它们竞相争夺的重要目标。中国政府从一开始就不断强调“开放”政策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极为关键的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中国长久以来都是外商直接投资的理想之地。来自香港和台湾的外商直接投资在80年代便大批涌入,但别的地区或国家的投资则是到了90年代才开始流入中国。80年代,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平均为每年20亿美元。邓小平南方视察之后,投资额激增,到90年代中期后保持在年均400亿~600亿美元。

由于外商投资的企业遍地开花,一些学者担忧中国会对外商投资过度依赖。1994年,外资对中国投资额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7%,到2000年,该比重下降至10%左右,在随后的时间里,尽管投资额在不断增长,该比重却持续下降。但实际上,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刚开始的时候,外资便在中国经济,尤其在制造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许多产业都被外企主导,这种现象在任何领域都非常普遍。例如, 80年代,台湾企业在服装和鞋类行业中的持股权比重为71.8%,竹制品和木制品为75.7%,皮革制品为79.6%。与日本和韩国不同,中国的汽车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一直以来都是被世界各国的企业所主导,包括美国的通用汽车、福特和克莱斯勒,日本的本田、丰田、日产和马自达等,韩国的现代起亚,以及欧洲的大众、菲亚特和标致雪铁龙。其中,大众汽车多年来一直占有中国最大的市场份额,直到2007年,通用汽车后来居上,取代了它的地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