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朝闻道集》20 人类文字的鸟瞰(5)

朝闻道集 作者:周有光


“古典文字”都有基本符号(“文”)和由基本符号组合的复合符号(“字”)。用较少的基本符号可以组成大量的复合符号。丁头字的基本符号原来很多,到巴比伦时代只用640个,到亚述时代又减少到570个。马亚字有基本符号270个。汉字的基本符号有多少?《广韵声系》(沈兼士编)中有“第一主谐字”(基本声旁)947个,《康熙字典》中有部首214个,共计1161个,这是古代汉字的基本字符。《新华字典》(1971)中有部首189个,有基本声旁545个,共计734个,这是现代汉字的基本符号。基本符号的逐步减少,是意音文字的共同趋向。

从公元前3500年前两河流域“意音文字”的成熟,到公元前11世纪地中海东岸出现“音节·辅音字母”,这2400年是人类的“古典文字”时期。

但是,文字系统不同,这个时期的长短也就不同。丁头字从本身成熟,到公元前6世纪产生“新诶兰”丁头音节字,是2900年。圣书字从本身成熟,到公元前2世纪产生“麦罗埃”音节圣书字,是3300年。汉字从公元前1300年甲骨文的成熟,到公元后9世纪日本假名的形成,是2200年。三大古典文字都是传播到别的民族中间去之后,才从表意变为表音,产生音节文字。这好比鱼类有到异地产卵的习性。马亚字本身含有音节字符,没有另外产生音节文字。彝文大致成熟于7世纪的唐代,到1980年制订规范音节彝文,是1300年。彝文从意音文字变为音节文字,是在本地区和本民族中间发展形成,不是异地产卵。这跟三大古典文字大不相同。彝文的变化发生在音节文字早已多处存在的时代,不是自我作古。时期长短和演变方式各有不同,可是从“意音文字”向“音节文字”发展的规律是共同的。

字母文字

从公元前15世纪开始,地中海东部的岛屿和沿岸地区,商业越来越繁盛。风平浪静的海面,是商船往来的通道,是商品交流的津梁。商人们需要用文字记账。丁头字和圣书字太繁难了,不合他们的需要。他们没有工夫“十年窗下”学习这些高贵的文字。为帝王服务的文字,不怕繁难。为商人服务的文字,力求简便。他们需要的是简便的符号,主要用来记录商品和金钱的出纳。这种记录是给自己查看的,不是给别人阅读的,更没有流传后世的宏愿,所以简陋些没有关系。为了这个目的,他们模仿丁头字和圣书字中的表音符号,任意地创造了好多种后世所谓的“字母”。

近百年来,这个地区发现了许多种不同的古代字母,大都没有释读,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还需要研究。

已经释读的岛屿字母有:塞浦路斯岛上发现一种音节字母,还只是初步释读。克里特岛上发现两种字母,其中一种称作“线条B”文字,有90个符号,经过艰难的释读工作,才知道是书写公元前14世纪古希腊语的音节字母。在记录商品名称和数量之前,先画这种商品的素描。例如画一个“三脚鼎”,然后再写te-ri-po-de (tripod,鼎)。有耳罐、无耳罐、有盖壶、无盖壶等等,也是这样。这些是早期的“音节字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