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正能量(实践版)》寻求赞许的童年阴影(2)

正能量(实践版) 作者:(美)韦恩·戴尔


在食品店,售货员问孩子:“你想要块巧克力吗?”孩子则看看妈妈,问道:“我可以要块巧克力吗?”--他已经学会事事征求父母的意见,甚至对于他是否可以要件小东西也是如此。从玩耍、吃饭、睡觉一直到交朋友和思考问题,幼儿在家庭里很少受到自我依靠的教育。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爸爸和妈妈在内心深处认为,孩子是属于他们所有的。做父母的常常将孩子视为自己的财产,而不是帮助孩子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并由此建立起自信心。

纪伯伦在《先知》诗集中生动地谈到被视为财产的孩子们: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之火的儿女。

他们通过你来到人世,但却不是你的化身;

他们和你生活在一起,但却并不属于你。

事实上,父母亲这种做法的影响反映在每一个“具有依赖性的”孩子身上。孩子每次吵架或打架几乎都要由妈妈干预才会停止,她成了仲裁人;每当哥哥欺负妹妹时,她总是可以向妈妈哭叫告状;妈妈得替孩子去思考、感受并采取行动。不要自己去克服困难,有爸爸妈妈呢!即使你有能力,也不要自己独立做出决定,首先应该听取别人的意见。

儿童是不愿意百依百顺的。所有与小孩子打过交道的人都可以提出不少这方面的事例。许多做父母的都向我谈到他们在给孩子进行排便训练时的亲身体验。他们说,孩子似乎明白应该怎样做,而且也能控制自己,可偏不听话。这就是孩子对于需要父母赞许的第一次切实反抗。这其中的信息是:“你可以告诉我吃什么、穿什么、同谁玩、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回家、玩具应放在哪里,甚至可以告诉我应该想些什么。但是,我只有在愿意时,才会这样做。”这就是对时时事事都需要妈妈爸爸赞许的首次有效的反叛。

你或许会记得,在孩提时代,你希望自己思考问题,不希望依赖他人。当你三四岁时,爸爸要是帮你穿衣服,你会说:“我自己能穿。”但是你得到的答复却往往是“我来给你穿,我们可没时间再磨蹭了”,要不就是“你还太小”。要求独立的火花、想独立做人的愿望在你儿童时期十分强烈,不过由于对爸爸妈妈的依附性,你的这些火花总是一闪即逝。如果你非要独立,社会就会不满意;如果社会对你不满意,你也必须对自己不满意。你的父母就是这样出于好心,逐步培养你的依赖性和需要赞许的心理。做父母的都不希望孩子受到任何伤害,因而他们总是执意不让孩子卷入任何危险之中,然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如果一个人根本不懂得身处逆境(解决个人争执、对付别人的侮辱、为荣誉而拼搏、自谋其生等)时如何依靠自己的思维与力量,就不可能独立地生活。

在你的孩童时期,社会和家庭向你灌输了许多寻求赞许的信息,尽管你或许已经记不得这些信息。各种“听爸爸妈妈话”的信息的确保证了你的安全与健康,但其他的信息则是向你灌输一种十分重要的意识--规矩的行为,为他人所赞许的行为。你本来是应该得到这种赞许的,但现在却是在取悦于他人之后才能得到。这里的关键问题并不在于赞许与否,而在于应当不附带任何条件地给孩子以大量赞许,而不是将赞许作为对孩子规矩行为的奖励。在我们的社会里,绝不应当鼓励孩子将自我价值与他人的赞许这二者混同起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