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剑桥中国哲学导论》第四节 德与个人的整体性(5)

剑桥中国哲学导论 作者:(新加坡)赖蕴慧


(3)事物间的关系是根源性的,不能化约为个体、事件甚或过程。早期儒家哲学也强调关系,但它的关系几乎完全限于人类的群体与关系。道家哲学则要宽得多,涵盖了所有事物,即万物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框架对于当代环境伦理可能特别管用:自然环境中的一切物种与存在既对所处的环境有所助益同时又从中获益;它们侵蚀他者的同时亦被他者侵蚀;它们分享同一生态环境;它们的存在深深地交融在一起。【参见Cheng(1987),Hall(1987),Ames(1986),Lai(2003a)。】

(4)变易是存在的显著特征。变易不可避免--无论是由个体行动或他者行动引发的变易,还是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层面的关系变易或事件与过程的变易。没有个体免于变易;这是一种关于相化的学说。这意味着个体、关系与群体的错综本质导致了事件与过程的复杂性。

本章详细阐述了“道”的形而上学意蕴。人不足以观道,因为道是更深层的根本实在。道的视域不限于人类--就此而言,它是对儒家、墨家与法家思想的重要回应。或许我们还可以用它的洞见来讨论当代问题。道无所不包的视域所产生的概念框架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时下的预设、态度和视角。《道德经》中的“道”缺乏清晰性;因此--再加上还有其他因素--《道德经》相对于更为深刻的汉代哲学,尤其是《庄子》哲学,常常被视为不成熟的先驱。另一方面,本章也证明,我们可以从《道德经》思想中获得一些洞见。下一章将从“无为”、“自然”这两个概念出发考察“道”及《道德经》哲学。

延伸阅读建议

The Way of Lao Tzu(Tao-te ching),translated by Wing-tsit Chan(1963),New Jersey:Prentice Hall,Library of Liberal Arts.

Lao Tzu and Taoism,translated by Max Kaltenmark(1969)(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Roger Greaves),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ua,Antonio(1981)‘Opposites as Complements:Reflection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ao’,Philosophy East and West,vol. 31,no. 2:123-140.

Fu,Charles Wei-hsun(1973)‘Lao Tzu’s Conception of Tao’,Inquiry,16(1973 Winter):367-394.

Lau Dim-cheuk(1958)‘The Treatment of Opposites in Lao-tzu’,Bulletin of the Society for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21:344-360.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