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钓鱼岛的历史与主权》第四章(3)

钓鱼岛的历史与主权 作者:(日)井上清


在这些文献资料中,汪楫的使记把过沟祭描述得最为详细,还将“沟”写为“郊”。明确记述了那里不仅仅是海难多发处,还是“中外之界也”,这一点十分重要。另外,船长向初到这里的汪楫所解释的“郊”的意思,我想也应该是中国航海家们的普通认识。

再者,周煌在《琉球国志略》卷十六“志余”中,重新证实了一些以前使录中他感兴趣的、引起他重视的记述。其中他概括了汪楫的记事,写道:“问沟之义,曰中外之界也。”也就是说,在文字上也明确记载着他和汪楫都认为赤尾屿和久米岛之间是“中外之界”,赤尾屿以西是中国的领土。另外,《琉球国志略》与后面将要讲到的《中山传信录》,当时不但在中国人之间,而且在琉球人、日本人之间也流传甚广。1831年(天保二年)还出现了日本版本。齐鲲在过赤尾屿时只写道“过沟,祭海神”。他的使记名为《续琉球志略》,是继周煌使记之后的意思。所以,只要他对周煌的记述未加批驳或订正,就可以证明他也与汪、周一样认为这里是中外分界线。那么,还能说赤屿以西是无主地吗?还能说在中国方面的任何文献资料里都没有明确记载着钓鱼群岛是中国领土吗?

只有齐鲲之前的册封使李鼎元不是在赤屿而是在钓鱼屿举行的“过沟祭”,并说琉球的航海长“不知有黑沟”,李本人也否定有黑沟的存在。李鼎元是个彻底的经验主义者,他航海时往返都遇上了少有的顺风好天气,丝毫未经历风浪。基于这种体验,比起先人的记录来,他更相信琉球航海家的话。这时他最关心的是海难多发处,而对“中外之界”的“沟(郊)”什么也没说。我们不能根据李鼎元一人的经验,就去否定他前后的册封使们都认同的“中外之界”。

不仅如此,汪楫之后、周煌之前的使节徐葆光(1719年出使琉球),在他所著的著名的《中山传信录》中,也证实了这个“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