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国风范》“求同存异”的亚非会议(2)

大国风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历程 作者:刘德斌


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

1955年4月18日,有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在印尼首都雅加达正式召开。这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代表参加下举行的国际会议,意义重大。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立场不同,再加上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蓄意破坏,会议的七天议事日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了浓浓的火药味。在这种背景下,周恩来以其卓越的外交智慧力挽狂澜。

会议的前两天是公开发言阶段。会议召开的当天,伊拉克代表法迪尔?贾马利就开始以犀利的言辞攻击共产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新形式下的殖民主义”,其目标直接指向新中国,导致会议气氛极为恶劣。西方国家期盼着中国代表团的迅猛反击,从而在亚非国家制造分裂,并达到丑化中国形象的目的。面对这种局面,4月19日,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发表了演说,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异”的思想原则。他首先抛出的第一句话就是“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随即在发言中表明了中国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立场,指出这次会议不是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的,虽然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认为共产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周恩来总理指出,亚非国家共同的历史命运是他们合作的共同基础,并就一些问题表明了中国政府的政策。周总理的发言赢得了与会者的认同,赢得了与会代表长时间的掌声,会场气氛因此得以缓和。

4月20日,会议进入秘密会议阶段。在第一天,中国代表团就面临着关于台湾问题的挑战与质疑。当时,锡兰总理科特拉瓦拉明确表示支持台湾,表示台湾应该成为一个独立国家,或者让联合国或者亚洲国家托管台湾,会场气氛再度紧张起来。周恩来总理决定通过沟通解决问题。第一天的会议结束后,周恩来和科特拉瓦拉进行了长时间的私下交谈,并最终取得了谅解,第二天开会时,科特拉瓦拉就表示他的发言不是要把会议引向分裂。会议得以继续进行。

随后,围绕中立还是结盟的问题,中立国家和亲西方的国家又发生了辩论和争吵,会场上硝烟再起。面对这种局面,周恩来总理在讲话中再次强调了要通过求同存异的原则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平息了一些国家之间的争论,会议得以正常进行。

4月24日,万隆会议结束,会议通过并发表了《亚非会议公报》,公报最后确认了各国和平共处的十项原则,包括“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预和干涉他国内政”和“促进相互的利益和合作”等具体内容。十项原则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则的延伸和发展。这十项原则体现出来的与会各国的反对殖民主义,力争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万隆精神”更是成为指导亚非国家之间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则。

在会议进程中,周恩来总理兼外长提出的“求同存异”原则是保证会议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圆满成功的重要保障。会后,“求同存异”很快成为外交舞台上令人瞩目的新名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