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国风范》“炮击金门事件”中的中美苏三国博弈(1)

大国风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历程 作者:刘德斌


1958年的台海局势

1958年5月,美国在台湾设立“美军联合协防军援司令部”,向台湾提供“自由女神”导弹、“狮子星座Ⅱ”导弹,并决定在台湾部署可携带核弹头的“斗牛士”导弹。美国的一系列动作使得台海局势更加紧张,而得到美国支持的台湾当局行动越来越激进,不断向金门、马祖等靠近大陆的岛屿增兵,金门、马祖两地的兵力一度达到10万多人。

1958年7月15日,美国出兵黎巴嫩,同时宣布在远东的陆海空部队进入戒备状态。台湾当局也于17日宣布进入“特别警戒状态”,同时加紧针对大陆的军事演习与空中侦察,摆出一副反攻大陆的架势。

7月15日至18日,毛泽东连续召开会议分析国际形势与台海局势,并做出了炮击金门、以实际行动声援中东人民革命的决定。7月18日晚,在召集各军事部门负责人开会时,毛泽东谈到:金门炮战,意在击美。支援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不能仅局限于道义上的,还要有实际行动,炮击金门对美帝国主义有牵制作用。按毛泽东最初的战略设想,炮击金门可以封锁金门列岛,迫使台湾当局从金门撤军,达到收复金门的目的。同时,炮击金门还可以起到破坏美国分裂中国图谋的作用。

随后,中央军委召开会议,对炮击金门做了进一步安排。7月下旬,福州军区空军部队顺利完成了入闽转场任务。到8月中旬,一线机场已进驻六个歼击机团。台湾军方在得到大陆空军进入福建的情报后,不断派军机骚扰福建前线。从7月29日至8月14日,福州军区空军接连击落击伤台湾战机九架,初步取得了福建沿海地区的制空权。8月6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Dwight David Eisenhower)得到确切情报,称中国大陆方面准备炮击金门。同一天,台湾当局宣布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地区进入紧急战备状态。台海局势陡然紧张起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大、小金门的大规模炮击开始于8月23日下午17时30分,时间长达两个多小时,共发射出三万余发炮弹,重点打击了国民党军队的战略要地,如指挥机构、炮兵和雷达阵地以及国民党的军舰。8月24日,解放军又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炮击。同年10月20日、11月3日和1959年1月7日,福建前线部队又对金门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炮击,但炮击的目的已经从惩罚性作战变为政治性和战略性行动。

毛泽东主席非常重视台湾及美国的反应。当前线的战报送达北戴河之际,他指示总参作战部长王尚荣将军:“两位‘大总统’那里有什么情况,请立即告我。”毛泽东所指的是台北和华盛顿,炮击金门从一开始就不再是单纯的国共两党之间的纠葛,而是涉及到中美苏三国的一场政治博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