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创立星巴克集团(3)

星巴克:关于咖啡、商业和文化的传奇 作者:(美)泰勒·克拉克


舒尔茨的沮丧无以复加。1985年,他决定离开星巴克,自立门户。也许是因为觉得从此不必再与舒尔茨争论不休,鲍德温感到如释重负,他自愿从星巴克并不宽裕的账户中拿出15万美元作为投资,为舒尔茨的新公司提供咖啡,甚至还让他继续使用原来的办公室。鲍克也相应地大力相助,同舒尔茨一道去意大利考察市场,造访当地的意式咖啡吧,还给新公司起名等。为了让公司具有欧洲范儿,他想到了一个意大利名字“Il Giornale”(天天),这也是家报纸的名字,其寓意就是大家每天都要消费。在标志方面,舒尔茨选择了星巴克式的绿色圆环,其中还有罗马众神的使者墨丘利的头像。

从一开始,舒尔茨就为“天天”制订了宏伟的计划。1986年《西雅图周报》的报道对此并不看好,认为舒尔茨“有意将天天设在同一条街道的两侧”。他想一下子快速开张50家门店,这就意味着他需要从投资商那里募集1 700万美元,但即便这一想法是从舒尔茨这样的销售天才口中说出来,意式咖啡连锁店的想法也看似过于草率。经过和242个潜在投资人商谈之后,只有25个人表现出兴趣。后来舒尔茨这样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记者:“起初,我们是通过所谓‘高级个人投资者’来募集资金,基本上,只要是能开出支票的个人,都满足这一要求。”举个例子来说明舒尔茨筹款的网撒得有多么广,他初期所接触的投资人里还包括一个刚刚崭露头角的萨克斯演奏家,此人一直在致力于创造人们都能听懂的爵士乐,这个人就是肯尼·基。(舒尔茨认识他的叔叔。)

最后,舒尔茨东拼西凑终于可以开始大干一番了。他随即雇用了道恩·皮诺来帮忙,又和戴夫·奥尔森合伙,此人是军人出身,后来改行做咖啡馆老板,从1975年起,就曾在西雅图大学区前的殡仪馆停车场外兜售卡布奇诺。奥尔森喜欢穿运动凉鞋,有一头卷发,也是皮特的忠实粉丝,他的雅廊咖啡店(Café Allegro)完全就是反传统的定位。但最关键的是,奥尔森知道怎样让咖啡店赢利,他的经营理念让一些顾客感到瞠目结舌。他告诉我:“人们会问:‘你怎样才能维持生计呢?’而我却回答:‘就靠这家店啊!’他们惊得合不上嘴巴。”奥尔森还愿意接受极低的薪酬—每年1.2万美元。舒尔茨这样描述当时两人的合作:“这简直是天作之合,令人难以置信。”

三人联手打造的这家咖啡店是绝对意义上的意大利式体验。星巴克和皮特的店是复古和温馨的风格,天天则显得质朴而整洁。舒尔茨希望新店能够透出干练的品位,锃亮的咖啡机位于店的前部正中间的位置,由一名身着白衬衫、打领结的咖啡师掌控,音箱里的歌剧声不绝于耳,悬在墙上的报刊架上摆着各种报纸、杂志。店里没有安排任何座椅或长凳。1986年4月,在市中心的一座办公大楼的一层大厅,天天咖啡店开张营业了。舒尔茨尽心尽力,志在必得,一定要在西雅图做出一番成绩。据皮诺回忆:“他会上前和顾客交流,极其正式地询问对方的感受:‘您觉得这里的咖啡怎么样?’我就说:‘霍华德,别那么一本正经,不要紧缩眉头,记住要微笑!’但他还是一门心思进行研究。”当有顾客对店里播放的歌剧表示不满时,他就会换上轻松的音乐;领结后来也取消了,因为有人认为咖啡师佩戴领结过于烦琐。店里后来还配上了座椅。舒尔茨事无巨细,对经营的每个细节都亲自过问,甚至还不惜与人据理力争,让一个颇受欢迎的爆米花小店搬出了大楼,那是因为那里散发出的奶油味道飘进了天天咖啡店,影响到了他对环境的严格要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