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食物战争(7)

舌尖上的历史 作者:(美)汤姆·斯坦迪奇


苏联领导人都十分明白依赖其冷战对手来供应粮食的危险,但他们别无选择。1985年,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上台执政,成为苏联的领导人。他开始实施经济改革,但成效不彰,内部权力斗争使国家政权遭到破坏。很快地,苏联所有的石油收益都被借贷的利息耗尽;而1989~1990年的全球谷物歉收,更促使价格上扬,尤其是小麦。苏联开始无法如期付款给进口粮食的外国供货商,导致某些货运被终止。许多食材和消费品越来越难在商店找到;处处可见人们为了购买蔗糖、奶油、米、盐和其他基本食物而大排长龙。

1991年3月31日,戈尔巴乔夫的一位助手在日记中写道:“昨天,安全理事会开会讨论食物议题……更具体地说,是面包……莫斯科和其他城市都出现一列列购买面包的队伍,就像两年前大家排队买香肠一样。如果我们不设法从哪里弄到面包,可能6月就会闹饥荒。在各共和国当中,只有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勉强)可以喂饱自己。有人说乡下还有面包,结果证明是假的。迫不得已,我们只好拿强势货币和贷款向外国购买面包。但我们的信用已不再良好……我开车在莫斯科四处转……面包店不是关门上锁,就是货架空得吓人。我想莫斯科有史以来从未经历过这种境况……即使在最饥饿的那些年也不至于如此。”到了这个时候,苏联的许多个别共和国—从波罗的海诸国开始,接着是摩尔多瓦(Moldova)、乌克兰、白俄罗斯(Belorussia)和俄罗斯—都已宣称自己是主权国家。粮食短缺是造成社会动乱和苏维埃政府权威瓦解的主要原因。

“在若干区域,我们仍然很难保证会有面包和其他食物,”内政部副部长指出,“商店外面大排长龙,市民言辞激烈地批评地方和中央政府,有些人甚至发起抗议行动。”

1991年秋,一份官方备忘录报告:“农作物歉收,无法扩大进口,加上农物歉收,无法扩大进口,加上农歉收,无法扩大进口,加上农场拒绝将谷粮交给国家,可能使全国人民与共和国濒临饥荒。为了突破困境,唯一解决之道是容许农场以市场价格自由销售谷物,并进一步让面包的零售价自由化。若不转变成自由价格体系,同时加速放宽国家对农业和贸易的控制,农民将缺乏增产的诱因。”终于,大家明白了真相。苏联集中控制农业并掌控价格的政策已告失败。从政者承认,唯一的出路是自由贸易与自由化—换句话说,就是资本主义。此时苏联的解体已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1991年12月26日,苏联正式消失,消解到它原来的组成国家中。

用食物来投票

阿玛蒂亚·森指出,人们经常将饥荒归咎于天灾。但是,当自然灾害袭击民主国家时,政治人物比较倾向于采取行动,哪怕只是为了保住选民的支持。森写道:“不足为奇的是,直到独立之前,印度在英国统治下一直饥荒不断(我在儿时目睹最后一场饥荒发生于1943年,即印度独立的4年前),然而,一旦建立多党的民主政体与新闻自由,饥荒便突然消失无踪。”

因此,民主制度—森称之为20世纪的“卓越发展” —的兴起可以解释,为什么把食物当成意识形态的武器来用(就像把它当成军事武器来用)的的普遍程度已大大降低。2008年中期,当我在写这本书时,出现了一个罕见但引人注目的例子,津巴布韦独裁者罗伯·穆加贝(Robert Mugabe)对于食物武器的使用。在他主政之下,津巴布韦的农业崩溃,使该国从非洲南部的粮仓变成灾区。在2000~2008年之间,农产量减少80%,失业率增加到85%,通货膨胀超过1 000倍,平均寿命降至40岁以下,300万津巴布韦人(约为其人口的1/5)逃离这个国家。当津巴布韦陷入危机时,穆加贝通过暴力与威胁来维持他对权力的掌控:他操纵一连串的选举,将粮食援助导向其政府成员和最强力支持他的区域,而拒绝给予那些据称同情反对势力的地区的人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