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宋元讲史的独厚条件和繁荣状况

元代平话研究 作者:卢世华


第一章 从说话到平话的历史性飞跃 41 人关键的技巧在于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所以说话的行会称为“雄辩 社’;说话人把自己的行业称为“舌耕’。① 所谓“讲论只凭三寸舌,秤 评天下浅与深’。② 真正成为后来白话小说先驱的不是底本,而应该 是说话活动本身,这是另外一个需要仔细辨析的问题,不是本章讨论 的对象。 结论:从《醉翁谈录》《、绿窗新话》等可靠的宋代或者宋元之际说 话人编写的书籍来看,宋代说话人使用的说话底本有两种:一是原著 的小说集如《太平广记》《、夷坚志》之类和正史《五代史》《、资治通鉴》 之类;二是说话人自己编订的故事集如《醉翁谈录》《、绿窗新话》等,讲 史家的此类底本 目前还没发现。 上述两种底本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在于:一、宋代说话人底本是用 文言写作的;而今人的推测认为,宋代说话人底本就是明清白话小说 式的文章或较简单的纲要。二、宋代说话人的底本是服务于说话的, 属于口头表演的范畴;今人认为说话人的底本是书面的白话小说雏 形,属于书面文学范畴。实际上,今人所称的宋元话本小说就是宋元 白话小说,是经过口头创作之后改编出来的小说,并非说话人底本。 宋元白话小说是与说话的口头创作直接联系的,并非与说话人的底本 直接联系。 当然,今天看到的宋代说话人底本既然已经刊行出来,当然也可 以拿来阅读,但那是文言小说,不是白话小说的雏形。 一位杰出的说话人,必须能够“善记稗官小说’,也能“顷刻间捏 合’,只有这样才能“谈话头动辄是上千套’,融会贯通,表演时得心应 手,精彩纷呈。唐代传奇等历代文言小说中的故事,总是以原型或者 嫁接的方式反复出现在宋元说话和元明白话小说中③,展示了宋元杰 出说话人熔铸百家故事的能力和非凡的 口头创作才华 ,底本 的作用只 是提供 口头创作素材而已。 三 宋元讲史的独厚条件和繁荣状况 “讲史’名称的由来,或许与宋代的宫廷讲经、讲史有一定的联系。 ①《醉翁谈录·舌耕叙引》。 ②同上。 ③详见程国赋《唐代小说嬗变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7月版。42 元代平话研究 景定元年(1 260)六月壬寅,立为皇太子,……时理宗家教甚 严,鸡初鸣问安,再鸣回宫,三鸣往会议所参决庶事。退入讲堂, 讲官讲经,次讲史,终日手不释卷。① 又 : 十一月……丙戌,帝初听政,御后殿,命马廷鸾、留梦炎兼侍 读,李伯玉、陈宗礼、范东叟兼侍讲,何基、徐几兼崇政殿说书。诏 求直言。② 又 : 哲宗始视学,遂幸国子监,……侍讲吴安诗执经,祭酒丰稷讲 《尚书·无逸》终篇,复命宰臣以下至三学生坐,赐茶,丰稷赐三品 服,本监官、学官等赐帛有差。遂幸昭烈武成王庙,酌献肃揖。③ 又 : 真宗成平五年,诏南郊仪仗引驾官,不得多带从人……尚书, 节度使,翰林学士、侍读、侍讲学士,各三人。④ 可见,宋代皇帝的身边常设有学者顾问,他们或者给皇帝提供知识性 的咨询,或者直接给皇帝、皇族演讲经史。民间的讲史伎艺活动是否 与此有一定的联系呢,是应该探讨的问题。 讲史活动有较长的发展历史。程毅中先生认为讲史活动渊源于 俗讲,以敦煌变文《汉将王陵变》《、韩擒虎话》《、伍子胥变文》等为依 据。⑧ 胡士莹也认为讲史应该渊源于唐代的民间说唱文艺。⑥ 讲述历 ①[元]脱脱等《宋史》卷四六《,本纪》第四十六,北京:中华书局 1977年版。 ②同上书卷四六《,本纪》第四十六。 ③同上书卷一一四《,志》第六十七。 ④同上书卷一四五《,志》第九十八。 ⑤程毅中《略谈宋元讲史的渊源》,载《光明日报)1958 年 6 月 1 日。 ⑥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北京:中华书局 1980 年 5 月版,697 页。第一章 从说话到平话的历史性飞跃 4 3 史故事的伎艺在唐代就已经出现,既可以在市井演说,也被俗讲僧人 借鉴。讲史活动在宋元时期十分活跃。 宋元讲史的发展有着十分优厚的条件。除去前文已经论述到的 宋代物质文化发达、城市繁荣等有利于说话表演的因素之外,讲史活 动还具备一些独特的条件。表现为: 第一,中国古代丰富的史籍为讲史提供了丰富的故事材料。中国 有重视修史的传统,有完备的历史记载,从《尚书》《、春秋》到《国语》、 《左传》《、战国策》,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到宋代编 写的《新唐书》《、新五代史》等,每个朝代都有代表性的历史著作出现, 这些历史著作莫不是经典名著。历代文人热爱读史、研究历史和评论 历史。各种史书的注释著作也纷纷出现,颜师古注《汉书》、裴松之注 《三国志》等皆十分著名。其他如各种“正义’“、注疏’等则十分普遍。 为了辅助学习历史,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宋代还编有《资治通鉴》《、资 治通鉴纲目》和《通鉴记事本末》等书籍。除此以外,还有许多野史笔 记等,就举不胜举了。 这些历史书籍是讲史人取之不尽的故事渊薮,是讲史发展的坚实 基础。尤其是宋代出现的《资治通鉴》,用编年体的方式叙述历史事 件,把历史人物、事件用时间串连起来,对讲史人掌握历史知识十分方 便。只要看看唐代的讲史,就可以发现在俗讲里的历史故事,总是以 人物为中心的,如《昭君变》《、汉将王陵变》《、李陵变》《、伍子胥变文》 等。它们只是讲述某个历史人物的故事,以人物为中心而不是以事件 为中心。这和俗讲者参考的历史书体裁有一定关系,他们参考的显然 都是纪传体的史书。有了“通鉴”做参考就不同了,讲史人可以按照时 间顺序来讲论一个时代的军政大事。这样,历史故事的线索就更清 楚,故事也会精彩丰富,波澜壮阔。这就是明代的通俗历史小说编写 者总喜欢“按鉴’的原因。“按鉴’并非是明清历史小说家首先使用的 方法,最先按鉴的是宋元讲史人,所谓“讲史书者,谓讲说通鉴、汉唐历 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① 讲史人得益于“通鉴’颇多。其实, 《资治通鉴》就是一种书面的讲史,作者力图把古代纷繁复杂的史事简 化,便于掌握“,以上古隐奥之文章,为今 日分明之议论。’② ①[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o《小说讲经史》条,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1 年 5 月版,290 页。 ②[宋]罗烨《醉翁谈录》之《舌耕叙引》之“小说引子"。4 4 元代平话研究 其次,宋代印刷术的发展,为大多数人阅读历史著作提供了条件。 宋代雕版技术的长足进步,解决了历史书籍传播不广的问题。宋代文 人能掌握比前人更丰富的知识,印刷术居功甚伟。从宋代的刊刻状况 来看,刊刻书籍首选的就是经史文集之作。史部的大部头著作,在宋 代刊刻很多。这对于传播历史知识无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市井讲 史人被称为“乔万卷’,也是由于他们有阅读历史书籍的条件。所谓 “长攻历代史书’,唐以前的读书人是很难做到的,只有在印刷术发展 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第三,人们有谈论历史故事和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的好尚。咏史 诗在晚唐以后大量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这些咏史诗也为讲史 人评价历史事件提供了借鉴。关于咏史诗的问题,将在《秦并六国平 话》的成书部分具体论述。 第四,讲史的盛行与宋元的社会风气也有关系。宋代是民族矛盾 激烈的时代,两宋一直面临着严重的边患。在北宋抗辽、西夏和南宋 抗金的过程中,人们喜欢谈论战争故事,与此相同的历史题材故事也 就受到听众的欢迎。胡士莹认为,元代严禁说唱词话,以讲说时事新 闻为主的“小说’一家,似乎已经衰落。原因是说书人为了避免直接批 评现实,都纷纷去讲说历史故事。因此,元代讲史比宋代更为发达。① 无独有偶,元杂剧中以历史为题材的也很多,元代刊行的白话小说也 以历史题材的平话居多,这显示出元代人对历史故事的浓厚兴趣。另 外,元代统治者来 自蒙古,他们的汉语水平本来就不高,即便学习汉 语,也只是学习口语,所以,当时的学者吴澄给皇帝讲《通鉴》时也用语 体文。在元代,使用语体文并不显得粗俗和低下,这对于讲史以及平 话语言的选用是一个非常有利的特定条件。 宋代讲史有了巨大进步。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讲史的规模发生了变化,从唐代变文里以人物为中心的简 短历史故事,发展到整部历史著作的讲演和大规模的历史长篇讲演。 敦煌变文里只有王陵、昭君、伍子胥等人的故事。从北宋开始,就出现 了可能是讲一代故事的讲史人霍四究和尹常卖。当然,他们怎样讲一 代历史,还是不得而知的。到了南宋,讲史家不仅讲一代历史②,而且 ①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北京:中华书局 1980 年 5月版,703 页。 ②如“今晚讲《汉书》”,见[宋]洪迈《夷坚支志》丁集卷三《班固人梦》条,北京:中华 书局 1981 年版。第一章 从说话到平话的历史性飞跃 4 5 还发展到讲全史。有《醉翁谈录》里的讲史口诀为据: 传自鸿荒判古初,羲农黄帝立规模,无为少昊更颛帝,相授高 辛唐及虞,位禅夏商周列国,权归秦汉楚相诛,两京乱中生王莽, 三国争雄魏蜀吴,西晋洛阳终四世,再兴建邺复其都,宋齐梁魏分 南北,陈灭周亡隋易孤,唐世末年称五代,宋承周禅握乾符,子孙 神圣膺天命,万载升平复版图。① 讲史人能够讲全史,与《资治通鉴》《、通鉴纲目》,乃至于袁枢《通鉴记 事本末》的编写也有密切关系。《资治通鉴》以编年体序历史,给历史 事件理出一个时序,对讲史人十分有用。因为讲史人作为口头故事的 讲解者,他的故事最好是线性结构的,网状结构的故事会让听众费解。 这部书成书于北宋晚期,大量刊行乃是在南宋及以后,这正是讲史大 规模发展的时期。《通鉴纲目》内容则更简明。而《通鉴记事本末》的 体例则与讲史人说话的体例完全一致。章学诚说记事本末体“文省于 记传,事豁于编年"②,是一种以事件为中心、以时间为线索的叙事,这 正是讲史人所需要的叙事方式。 其次,讲史在格调上有很大的提高。从身份上看,北宋的讲史 人有霍四究、尹常卖。“常卖’是对宋代生意人的称呼,沿街叫卖的 小生意人称为“常卖’。南宋的讲史人被称为“某贡士’“、某解元"、 “某大夫’、“某万卷’“、某进士’等等,显见他们不是真正的解元进 士,但可能是丰富的知识使他们获得了这些尊称;或许这些名衔是 自称以做广告的,这也说明知识的正确性和丰富性是当时讲史公认 的追求。所谓的“记问渊源甚广’“、讲诸史俱通’③,所谓的“有博览 该通之理’,所谓的“博古明今通经史’,就来源于说话人“长攻历代 史书’。④ 讲史人不仅参考历史书籍,有时还参考相关的研究资料。最常 见的一种就是咏史诗。唐宋的咏史诗和散文,对讲史人的影响是很 ①[宋]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引子》。 ②[清]见章学诚《文史通义·书教下》,中华书局 1994 年 3月版,51页。 ③[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o“小说讲经史",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1 年 5 月版。 ④《醉翁谈录》之《小说开辟》。4 6 元代平话研究 深入的。为了补充历史故事,讲史人有时也会参考正史的注释,比 如《武王伐纣平话》中的一些故事,就是来自《史记集解》或者《史记 正义》。 《集解》《:地理志》曰河内汤阴有美里城,西伯所拘处。韦昭 曰“音酉’。《正义》:牖,一作“美’,音酉。美城在相州汤阴县北九 里,纣囚西伯城也。《帝王世纪》云“:囚文王,文王之长子日伯邑 考质於殷,为纣御,纣烹为羹,赐文王,日‘圣人当不食其子羹,。 文王食之。纣曰‘谁谓西伯圣者? 食其子羹尚不知也夕。’① 这一段《史记》的注释,正是《武王伐纣平话》中文王食伯邑考羹情节的 来源。至于讲史人的历史见解,常常是参考正史研究者的意见,比如 讨论较多的三国正统问题,讲史人的观点就受到了正统历史学者的 影响。 讲史人不仅很讲究历史故事的正确性“,谨按史书’,而且讲究讲 解语言的雅俗共赏“,盖讲得字真不俗’②,可以“言无讹舛,遣高士善 口赞扬;事有源流,使才人怡神嗟呀’③。在南宋,讲史艺人的语言艺 术也是很高超的! 第三,讲史已经形成一套方法和技巧。一般说,讲史的一些表演 方式主要与说话之小说家数类似,所以《,醉翁谈录》里的“小说引子’ 下说“演史讲经并可通用’。但讲史家也有独特的方法,比如讲史必须 “得其兴废,谨按史书;夸此功名,总依故事’,而“如有小说者,但随意 据事演说云云’④。讲史家的故事不能够脱离史实“,小说家’可以随 意“捏合’,可见讲史人的自由度不像小说家那样大。 尽管讲史在南宋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但是我们还没有发现相应 的宋代白话历史小说。 现代学者认为宋代有白话小说的依据是:宋代有说话,就会有说 话人的底本,那底本就是话本小说。现在看来,宋代人的说话底本或 许不是用白话写的。从说话人强调“幼学太平广记,长攻历代史书’来 ①[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北京:中华书局 1959 年版。 ②[宋]吴自牧《梦梁录》卷二o“小说讲经史",292 页。 ③[宋]罗烨《醉翁谈录》之《小说开辟》。 ④同上书之《小说引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