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崇“汉化”(3)

掌控大清的帝后权臣 作者:任秋平


天聪三年下诏设立文馆外,天聪五年,又下达了一道特殊诏令:诸贝勒、大臣子弟,凡年龄在十五岁以下、八岁以上的,必须读书。这对崇尚武功而少有文治的满洲来说,可谓首开先河。

客观上讲,帮助皇太极完成历史使命的,除了那些叱咤风云的武将外,一位汉人谋士功不可没,这就是从文馆脱颖而出的范文程。没有记载证明范文程被重用早于天聪三年。作为北宋名相范仲淹第十七世孙,在拥有乃祖文武双全优质基因的同时,更从先人身上领悟到“才大招忌”的隐患,因此在顺治年间毅然功成身退,算是为自己的政治生涯划上了一串完美的“省略号”。皇太极的“尊儒”情结也在范氏身上发挥到了极限。当年努尔哈赤带兵攻克抚顺等地,将所得三十万人畜分赐给有功官兵时,二十一岁的范文程也身陷其中,饱尝了沦身为奴的屈辱。后来虽有努尔哈赤时代“仗剑谒军门”和“参与帷幄”的说法,但在当时所向无敌的天命汗眼里,一个奴隶出身的汉族青年再怎么健硕勇猛、足智多谋,也不会破格重用。倒是混到了皇太极时期,这位文馆“书房官”算是被命运女神大加垂青,成功路上开始稳步前行。

是金子当然会发光。皇太极执政之初,范文程便善解人意地直指三大贝勒的“犯上”问题。有道是一山难容二虎,何况“四虎”?这样的马屁算是拍到了清新脱俗的程度,好主意皇太极当然举手称快。接下来几个回合的权力“分流”和论过治罪,仅三年时间,阿敏和莽古尔泰便相继一“病卒”、一“暴亡”。剩下的代善不得不审时度势拱手让权。这番集权较量,让皇太极领略了汉臣的厉害——既铲除异己,还要让对方哑巴吃“黄连”。初战告捷,君臣间也渐渐达成了一种类似“太极推手”的默契:各自均匀、缓和、有节奏地进行“腹式”呼吸,在信息输出与反馈中不断互动,用来调整控制与反控制的精确度,继而达到控制与反控制的目的。后来发生的一切,无不证实着这点。

接下来在袁崇焕做好充分准备即将攻打后金之时,范文程又向皇太极提出借道蒙古,绕过锦州宁远攻打北京。这使袁崇焕被动地回师北京,造成其引八旗军入关的“假象”,最终招致杀身大祸。后来针对蒙古林丹汗妻子带来传国玉玺降满事宜,范文程及时提出“侵扰、等待、建号、建制”方针。也就是说皇太极既然已经坐拥传国玉玺,当然就有了君临天下的刚性理由。

多次联手,君臣间功名、智谋互通有无。一等大臣的官衔儿,让范文程稳稳坐上了汉族“文臣第一”的宝座;范文程感恩图报,智计百出,皇太极虽不见得完全言听计从,但大多“嘉纳之”。后金态势如日中天,为子弟入关打开了一条金色通道。范文程亦由此与张良、刘伯温等并驾齐驱,成为史上公认的“十大谋士”之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