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节 问道(8)

权力那些事儿 作者:梁振华 龙其林


三十多年前的中国,物资相当匮乏。尤其是农村,吃不饱穿不暖实属平常。进入城市,吃上国家粮,就意味着脱离贫寒。此前肖仁福从没想过,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瓜菜半年粮,饥一餐饱一顿,到自己这里,不但离开贫穷的乡村,不用日升而作,日落而息,居然还能“四季不沾阳春水,餐餐都有饱饭吃”。肖仁福难免有些沾沾自喜,同时又没法从心理上认同自己城里人的角色,总觉得还是个乡下人。他一遍遍回味着三十多年前那个夏天,怎么也想不通,一个半月的复读,加上两天的高考,就可改变一个农家孩子的一生,且改变得如此彻底。他撰文道:“我不由得一次次想起一九七八年那场高考。没有那场高考,我肯定还是个乡下人,只能跟乡亲们一样卑微一辈子,哪有今日的无限荣光?也是生逢其时,碰上那场高考,且侥幸考上,我才进了城,人生轨迹、生存方式还有精神状态,得以彻底改变。”① 可肖仁福没有小人得志,又略有所思道:“我意识到那场高考改变的只是我乡下人的角色,并没改变我乡下人的禀性。我离开了乡村和土地,生命之根却仍扎在原处,血脉里还流淌着祖辈和父母的血液。也就是说不论走到哪里,从事什么职业,身份如何变换,我骨子里始终还是个乡下人。乡下人身上是没法脱掉乡下人的习气的。”②

这是他真实的心灵写照,属于乡村的秉性,灵魂中生生不息的那份执著、质朴、诚实、善良,和沅湘浓烈性情中所包含着的热忱、坦荡、自嘲、恪守等等,都没有改变。一场高考,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是学业上的深造,更如同一场洗礼,醍醐灌顶般浇开一个青年稚嫩的心土,生命之花正静待绽放。

(三)

踏进校门,肖仁福才发现,除了三五个学弟、学妹,其他同学都比自己大,不是教过书,就是当过兵,或是做过工人、医生什么的,可谓洞庭湖上的老麻雀,见的风浪多。同寝室八位同学,四位已三十大几,家里孩子一大堆,并且都教过十来年高中,高考语文成绩都是七八十分。肖仁福意识到自己属于弱势群体,甘拜这些大哥哥下风。不拜下风还不行,第一次现代汉语考试,人家都是高分,他却不及格。肖仁福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只好放老实,从头开始,尽量多学些东西,以免落下别人太多。

肖仁福学的中文专业,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好在他对文字有种天生的感悟力,一接触从未接触过的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就非常痴迷,爱不释手。没有谁逼迫,肖仁福给自己定下任务,每天早上背一首唐诗或宋词。两三年下来,日积月累,肖仁福竟背下数百首古诗词,包括《离骚》、《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琵琶行》那样的长诗。

与大自己许多的大龄同学生活在一起,肖仁福注定不可能冒尖,整个大学生活都是那么平淡无奇,几乎没有闪光点。大学原本是建立人生理想的最好时光,可问肖仁福当年有无雄心壮志,他摇摇头,表示没有,说他的大学生活就是多背诗词,多读自己喜欢的书,其他什么都没想过。这也许不是坏事,低调做人,静心读书,相反让肖仁福收获颇丰,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看不见却较为坚实的基础。

一晃三年过去,面临毕业分配。没想法的肖仁福不会像其他同学,跑关系,走门子,四面出击,谋求好单位。他绝对服从组织安排,收拾好行李,转身回到老家,去母校城步三中做了老师。师专老师和同学们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反正大学三年也没给谁留下什么深刻印象。直到多年后肖仁福成为畅销书作家,大小书店、机场车站摆上了他的长篇小说和小说集,昔日的老师和同学还满脸疑惑,相互打听:那个肖仁福,莫非真是咱们邵阳师专出去的?

肖仁福不会为大学生涯的平凡稍感后悔,相反他却非常感激那三年难得的光阴,称之为天堂一样的生活。有春种才有秋收,那是他的播种期,那三年里播下的种子,会在后来慢慢长出丰硕的果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