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节返回小说的文化原点(4)

权力那些事儿 作者:梁振华 龙其林


林语堂先生说:“夫人生在世,所为何事?碌碌终日,而一旦瞑目,所可传者极渺。若投石击水,皱起一池春水,及其波静浪过,复平如镜,了无痕迹。”① 唯有经历过生命之大苦难、大绝望者方能有如此超脱、通透之体验。沈从文之所以写《边城》,便在于现实的无情已经粉碎了曾经单纯的湘西世界,他遂于自己的文学中再造出一个纯美至善的“边城”世界。这既是希望后的绝望,又是绝望后的真诚期待,因此现实的残酷到了沈从文的笔端才更加隽秀,心灵才更加从容恬淡。在肖仁福的笔下,《黄月亮》、《霞尾鸟》、《字与画》、《茶楼与扇客》、《离任》、《脸色》等都是写人性之自然、人情之健康、世道人心之秩序。肖仁福在这些文本中表达了民间的道德观念与人性的无拘无束,同时也记录了底层社会最不动声色的忧郁、艰难和悲苦。他以悲悯之心对底层生活的广大空间进行了全方位扫描,将世道人心中那些最隐秘、最瞬间、最易为人忽略的生活进行了文学还原,力图再现一个真实、全面的民间。如果说《黄月亮》还是一种单纯的乐观与民间风情的打趣,那么到了《 箫声曼 》、《 两阳镇 》、《 柳叶弯 》、《 意图 》、《 心腹 》等作品,则逼视民间的艰难与底层生存的惶惑,将单一的审美转变为悲喜交集的复杂观照。作家对底层社会的观照不同于很多作家的启蒙视野,而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心灵的交流,将自己对于故乡的热爱与审视统一性地表达出来。肖仁福绝不停留于对乡村走马观花式的一瞥,而是深入到乡土社会那不易被发现的秩序、心理和文化世界中去。在那里,他通过人们的生活、歌谣、谈情、沉默,将那些带着泥土气息和体温的呼号写进了小说,在静默中展现着大声响,于乐观中折射出灵魂的战栗,将极度的热爱、绝望的悲苦、狂乱的浮躁以及阴冷的生态统统囊括其中。阅读肖仁福的小说,往往觉得酣畅淋漓,悲极喜极,五味杂陈,原因或许就在这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