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出关》 十六(4)

出关 作者:李镜


小江雪果真如那老者所说,是个小文虫。长到三岁多,便抓来父亲的账簿和母亲的闲书,一翻就是半天,嘴里咿咿呀呀不停。母亲看着,又爱又怜,就教给她几个字,她很快记住了。这样一开了头,就收不住了,小江雪只要一看见母亲,就会拿着一本书,指着书上的字让她教。就这样,不到五岁,小江雪已经读完了《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看着周围的男孩子背着书包上学,她也吵着要上学。七岁那年,她也进了学堂。完小毕业后,正赶上西宁新成立的女子师范招生,她成了女子师范的第一批学生。在西宁女师上到第三年的时候,在北平教育部供职的一个远房姑夫回西宁探亲,见到她,问她学校的情况。她说,说是女师,可还不像个正规学校,校舍简陋不说,人也太少,连校长在内,一共只有五个老师;学生不到三十个,国文课教的还是四书五经,又没有物理化学这些新学科。她说虽说学的是师范,但将来出来能不能当好老师,她心里都没底。姑夫问她愿意不愿意到北平去上学。她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愿意,但是她不知道父母让不让她去。姑父说他跟她父母说说看。姑父把打算带江雪到北平读书的想法跟她父母说了后,父母不同意,说一个十五岁的姑娘,跑几千里外去上学,不放心。姑夫开导说,几千里算什么?咱们青海太偏僻,外头的事情知道得少,口内像江雪这么大的男女学生漂洋过海到外国去念书的也多着呢!父母还是以“太担心”为由,婉拒了。韩江雪知道后,三天三夜不吃不喝,学也不去上了,人瘦了一圈,嘴上起满了燎泡。母亲无奈,只好跟父亲说:“再这么下去,要出人命呢,看来,女儿确实是个文虫。这两天我也想了,她一心要念书,在咱这里也念不出个什么名堂,还不如跟她姑夫到北平念去,反正咱也不缺那几个银子。”父亲觉着也有道理。于是,当姑夫返回北平时,韩江雪也第一次走出家门,踏上了东行之路。

由于青海教育质量差,到北平后,韩江雪又用一年半的时间补完了初中的课程,于第二年考上了北平女子师范学校。韩江雪在北平读书期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热河事变”。

“九一八”“一·二八”之后,蒋介石、国民党对日采取消极退让政策,使日本侵华野心更加膨胀。日本在拼凑成立了伪“满洲国”之后,又以热河是伪“满洲国”的领土为由,从一九三三年元旦开始,举兵进犯热河。国民党在热河虽有二十万军队,但多数都溃逃或投敌,连热河省主席汤玉麟也躲进了天津租界,致使热河在短短两个月内全部沦陷。日军侵占热河后,随即分兵长城各口,妄图突破长城南下。长城内外中国守军奋起抵御。但蒋介石此时将全部心思放在南方各省的“剿共”上,不肯调兵北上增援,致使长城抗战失利。

蒋介石、汪精卫的妥协谋和,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许多国民党爱国将领也不满蒋、汪行径,要求举兵抗日。冯玉祥于一九三三年五月下旬联合方振武、吉鸿昌等发出通电,宣布建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武装保卫察省,进而收复失地”。冯玉祥举旗抗日,使全国军心民心大振,不仅许多抗日军队归到麾下,北平、天津、太原等地的学生也成批赶来参加同盟军,使这支抗日武装迅速发展到八万人以上。

韩江雪也就是在这股抗日热潮中,离开北平,参加了抗日同盟军。

就在她离开北平的那天,在火车站,同样也在等车的我(我完成了一项任务后准备南下),与她有了一面之缘。我们交谈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两个热血青年的心很快就拉近了。想不到四年多之后,我们第二次相见,却是在马家军的补充团里,而且各自的身份都发生了那样大的变化,一个是旅长的三姨太,一个成了红军战俘。这种巨大的身份反差使我们拉开了距离。

在冯玉祥的抗日同盟军里,经过突击培训,韩江雪当了一名报务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