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公众杰作

在镜头背后假装大师 作者:张滇


回来解释那第二次的冷笑啦。你得知道,所谓“杰作”可就不只是简单的一幅照片了。俺用一个公式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公众杰作=家喻户晓的好照片=“照片”+“好”+“家喻户晓”

关于这个等式的第三部分,第一项咱都懂;第二项,前面说了半天都是它;第三项“家喻户晓”,咱到现在为止还没聊到呢。一幅照片是凭什么做到家喻户晓的呢?只凭照片够好就行了吗?俺说了你可别郁闷,俺知道你拍了不少照片,俺还相信你也拍了不少好照片;但你就没有“家喻户晓”的照片。没有家喻户晓,再好的照片也只是你的照片,就成为不了杰作。而你,就成不了一个摄影艺术家,是不?

实情如此。尤其是在这个是个人都有N台数码相机的时代,99%的人拍摄的99%的照片的最后归宿都只是烂在自己的硬盘里。很少的一些,会在没事儿时翻看一下;再少的一些,会拿出去跟亲朋好友们分享一下,或者发到某个论坛、网站上去;更少的一些,可能会打印或者冲印出来贴墙上,或者装订出一个册子,谁来家里了看看翻翻;只有极少的一些会被公共传媒介质采用,呈现在一大堆人眼前。

能被很多人看到,是一幅“杰作”的起点。已经拍得很好的你,却没有产出“杰作”,八成是因为没有这个起点。或者说,你没有这个权力。可是很多人就有这样的便利,比如报社的记者、网站的编辑什么的,人家键盘一敲鼠标一点,就可以把自己的照片放在一个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来往的地方。还有一些人就能有那样的好命,他们拍的某张照片,正好赶上被某次宣传运动的权力所需要......

说到底,“杰作”代表的是一种“地位”,它由权力决定。咱们有时候会本能地把“地位”和“水平”混为一谈,可是现实情况是,咱们都期望的,高水平的东西就该获得较高的地位的“理当”,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只是一个不可能完全实现的梦想,尤其在艺术领域,地位跟水平的关系可从来都相当不靠谱。

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外国的事儿,咱都知道伟大的凡·高只是在死后才伟大起来的故事。凡·高还是个活人的时候,就从来没伟大过,穷死了倒是真的—他的画儿甚至都没能给他自己解决温饱问题;而如今,他一幅画卖的钱换成粮食足够一村人吃几年的。今天咱说他水平极高、作品地位极高,但他在世的时候水平当然也这么高啊,可“说法”如何呢?他的地位如何呢?第二个,咱中国的事儿。咱们都看过N多雷锋叔叔的照片,曾经在整个中华大地上是个街道都会出现,对一个时代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当然是“杰作”啦。可是单拿那照片出来一幅一幅看,你真觉得哪幅是“好照片”吗?

适度引申一下,在“艺术界”吆五喝六执掌大权的大佬们,果真个个都艺术上造诣很深、水平很高吗?

是的,你看到了一幅公众杰作,它可能是一幅杰出的好照片,也可能只是一个社会地位很高的文化作品。前者,你不妨自己决定同意与否;后者,则是社会的权力者已经做出的判断,不管你同意与否,它就是势不可当地被某种权力推广成了“家喻户晓”。

你如果想让自己的摄影作品成为后者这样的“杰作”,就必须获得或者运用某种社会权力的支持,来帮助你达成广泛传播、获得社会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点比照片本身的好坏,恨不得更重要。因为,这个世界上有能力拍摄出好照片的人总还是多的,而能影响社会、引领传播的权力资源却很有限,且它们的甄选机制往往不会或者做不到那么公平与透明。但做这事也需要冒风险,你不会不知道风靡一时一地的烂片儿也多得是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