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谁比谁更好

在镜头背后假装大师 作者:张滇


把最让人关心的话题放在最后说。

没办法,咱们就是这样一种脾性,什么东西都喜欢互相比,不比出一个明显的高低上下、不确定一个相对地位,就不舒服,就不知道该追随谁去。

咱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之一就是,按照社会地位来定义生活规则。对社会地位的极度看重,扎根在咱们的骨子里:地位低的就该向地位高的人低头,地位高的就理应受到尊敬和优待。因此,咱们有意无意地希望任何事都最好有一种简明的办法可以迅速确定其地位,再结合自己的地位来“安排”自己的“合适”的态度—咱是“应该”佩服它呢,还是“应该”鄙视它呢。

这种紧密团结在以权势为核心的功利周围的文化底子,当然与现代文明的普遍价值观相左。不过也有它的好处,如果每个人都确定了自己的相对地位,也了解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就有利于催人进取。同时,确认了各自的“正确”态度,大家就都可以比较“安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给有关部门省点儿经费啥的。

可惜俺给不出皆大欢喜的答案。如前文所述,照片这个玩意儿没法简单比较。对于一些水平比较低、稍加琢磨就能看出某种明显缺陷的照片,加以否定是相对容易的事;而对于那些已经具备了很好的水准、没有明显瑕疵的好照片来说,一定要分出个高下,并且要给出个“公允”结论的比较,俺认为真的很难。

首先,不同的照片说不同的事儿。这幅拍的是西藏风光,那幅拍的是白领生活,这俩怎么搁一块儿比呢?还是那句老话,你说是糖更甜,还是盐更咸?你是喜欢这个话题,那俺呢?他呢?谁来裁定某个话题就是眼下最有“意义”的呢?

其次,即便是同一个题材、同一个内容的片儿,反映的角度,体现的氛围、气质也都未必一样。都是拍的一个藏族老人(唉,这个题目老受欢迎了),有人拍到了喜气洋洋的,并由此歌颂了社会主义新西藏;有人拍到了苦脸兮兮的,并由此反映了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落后;有人拍到了光鲜艳丽的,并由此反映了藏族人民多姿多彩的传统服饰文化......谁来裁定哪个表现方式最“贴切”、哪个视角最有“创意”?再次,即便是同题材同内容同气质的两张片儿,你感觉的优劣可能跟俺的感觉就不一样。谁说了算?是的,最终只有在“被确认的社会地位”这件事情上,对比的结果可以相对“公允”。比如,大概可以说,获金奖的就比获银奖的更“好”些,拍卖价格更高的那个就比价格更低的那个更“好”些。前面已经说过,获得更高评价的意思,就是更大程度地得到了权力的支持。俺们只能衷心希望,握有权力的那些人正好就是艺术水准最高且道德水准也很高的那些人。对于单纯的照片的好坏,只有“民主”是真实的。互相比较的结论,则是意见“集中”的结果,“集中”则必然是被权力驱动。

回到咱们个人的头上,俺建议你习惯自己当“评委”,你会有更喜欢的那一幅,那就是你的评比结果。你该追随的,是你自己的感觉,而不是被确定了地位的哪个谁。道理嘛,前面已经说了N多次。

回到最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蒙娜丽莎》和《向日葵》,哪幅更好?

俺有自己的答案。俺更喜欢《向日葵》。

都懒得说什么这理由那理由的,俺就只是,更喜欢它。

以上就是俺对如何评判照片好坏的个人意见。最后要再强调一遍的是:你的感觉就是你的老大。如果你不感兴趣,哪怕是天大的“杰作”,你完全可以继续不喜欢、不赞赏。

当然,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都喜欢它,它就必然有某种杰出到可以让那么多人都喜欢的地方;但没有人规定你必须和世界上大多数人都观点一致。

你绝对有被一幅无名小卒的无名之作深深打动的权利,并好好享受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