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蔡元培(6)

先生 作者:《先生》编写组


知名学者黄侃,狂狷、孤傲、好读书、好骂人、不拘小节、桀骜不驯、特立独行、性情乖张,号称疯子。1914年秋,黄侃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至北京大学国文系讲授《文学概论》、《词章学》及《中国文学史》等课。黄侃说:我之所以能待在北大,是因为有蔡元培,蔡校长。虽然我也不喜欢蔡元培,但他有新思想。我也知道,如果我在北大都待不下去,全中国也没有地方能够容纳我。蒋梦麟也说:为学问而学问的精神,一时在北大成为一种风气。

陈独秀在蔡元培“三顾茅庐”之后,带着《新青年》杂志迁入北大,担任文科学长和《新青年》的主编。《新青年》由此从上海搬到北京,也标志着发端于上海的新文化运动的战斗营垒从上海迁来北大。经过一年的发展,《新青年》的发行量由原先的千余份猛增至1.5万份以上。

1917年的报纸对北大的评价就完全变了,对北大刮目相看。五四运动后更不用说。所以林语堂说,论启发中国新文化的功劳,蔡元培比任何人大。许德珩则说五四运动的主力是北大,而其精神上的指导者是蔡元培。

1917年12月17日,北大举行建校20周年纪念时,吴梅教授撰写了一首二十周年纪念歌:沧海动风雷,弦诵无妨碍。到如今费多少桃李栽培,喜此时幸遇先生蔡。从头细揣算,匆匆岁月,已是廿年来。

彼时北大,再不是腐朽的官僚养成所,而真正实现了教育民主和教育平等。北大允许校外生旁听课程,正式生、旁听生和偷听生共处一堂。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助理员时就常跑去听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讲马克思主义。蔡元培1920年在北大招收女生,首开大学教育男女同校之先河。有人问他:“兼收女生是新法,为什么不先请教育部核准?”蔡元培答:“教育部的大学令,并没有专收男生的规定。”他比谁都清楚教育部的规定,那是他在教育总长任内制定的。

1920年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访华,他称赞北大是教学生以自由思想的场所,五四时期的学生,不仅自己富有公共精神,而且还具有唤起全民公共精神的一股强大力量;称女生在北大的地位比剑桥还要好,她们可以参加考试并获得学位,女生中那种自由发问的精神,恐怕连英国的女校长见了也会不禁愕然。

只要培养一大批学者,国家就有希望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在北大听了蔡元培演讲后,曾感慨万千:“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大学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的身份,能领导一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以外,找不出第二个人。”

当时一大批人持教育救国论,但蔡元培的教育救国论和别人不一样。他在德国莱比锡待了4年,在柏林待了1年,了解德国近代史,了解大学在德国崛起中的作用。所以他的教育救国后来更具体为学术救国。和他从小一块儿玩大的挚友吴稚晖曾说,对蔡元培来说,只要培养一大批学者,国家就有希望。

蔡元培主张文理两科,必须设各种研究所,并主张学与术分校。他将北大的工科并入北洋大学,北大除文理两科外,只保留了法科。蔡元培还帮学生建立社团。学生社团百家争鸣,新潮社和国民社在蔡元培的扶持之下极度活跃。毛泽东也曾在北大参加过新闻研究会。

蔡元培希望培养的学者,不仅具学识,尤当有修为。1918年,蔡元培更明确地指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1918年6月,蔡元培在北大发起成立“进德会”,规定:甲种会员不嫖、不赌、不纳妾,乙种会员在三戒之上另加不做官、不当议员二戒;丙种会员更在五戒之上加不饮酒、不食肉、不吸烟三戒。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