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敬畏独处之时(1)

弘一法师赠你的七部人生禅卷 作者:舒砚


时当喧杂,则平日所记忆者皆漫然忘去;境在清宁,则夙昔所遗忘者又恍尔现前。可见静躁稍分,昏明顿异也。吾等凡有所作所为,起念动心,佛菩萨乃至诸鬼神等,无不尽知尽见。若时时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为。——弘一法师

曾经有一位虔诚的女施主,每天供佛。

每天清晨,她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送到寺院,供给佛祖,以表诚心。

这天,女施主把花送到了佛殿,正好遇到禅师从法堂里走出来,禅师见到她十分欣喜,便道:“女施主每天都这么虔诚,以鲜花供佛,根据佛家经典记载,那些经常用鲜花供佛的人,来世将会得到庄严相貌的福报。”

女施主听到这话非常高兴,说:“禅师,这是我应该做的,因为每当我来这里礼佛时,能感觉到心灵像经过了一次洗涤,能得到平静。可惜等我回到家里,我的心就又感觉到烦乱。禅师,我是一个家庭主妇,每天过的日子很简单,但总有许多烦心事,请您指点我,如何才能在喧嚣的尘世中仍旧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禅师不答反问,道:“女施主,你每日用鲜花供佛,对花草想必有一些深厚的认识,请问你平日是怎么保持花朵新鲜的呢?”

女施主回答说:“我如果想保持花朵新鲜的话,就每天给它们换水,还会在换水时把花梗剪掉一截。因为如果不把腐烂的花梗剪掉,花朵就无法轻易地吸收水分,那么一来,花朵就会很容易凋谢。”

禅师点点头笑着说:“女施主不正是明白答案的么?如果想时常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与鲜花要保持新鲜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我们所处的环境就像那瓶里的水,而我们就是瓶子里的花,只要每日不停地净化我们的身心,不断地自我反省、忏悔、检讨并改掉身上腐朽的陋习与缺点,使我们的气质发生改变,自然就能一直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保持内心的清净与纯洁。”

女施主听后顿时感悟,道:“原来如此,答案竟在我的身边!多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能有机会更加亲近禅师,感受晨钟暮鼓与菩提梵歌的清净!”

禅师微笑着说:“女施主啊,你的呼吸便是梵歌,脉搏跳动就是晨钟暮鼓,身体就是像寺宇一样的。如若你的两耳可成菩提,那便是无处不宁静,无处不纯洁,又何必必须在寺宇中居住生活?”

真正懂得修行的人,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深谙慎独之道,就能时刻扫除心中尘埃。

如果能做到这点,那便是无处不是禅,无处不是佛,无处不是清净祥和!尤其是我们独处时,更加需要谨慎,保持一颗宁静的心,并且善于自省,去除心中污垢,就像剪掉花梗腐烂的部分一样,保持内心的整洁安详。

佛经中提倡慎独,《中庸》里也如此写道:能为一者,然后能为君子,慎其独也。《中庸》所言的慎独,是主张君子要将“仁义礼智圣”五行统一于内心。“故君子慎其独也”指的便是:当人们一个人独居时,因为暂时远离了公众的舆论压力,听不到外界的批评声音,自己内心的道德品质可能会受到挑战,一些品性不好的人可能会偏离道德规范的约束,想平日不敢想,做平日不敢做的事情来。然而君子在独处时,却能更加约束自己的行为,思想也更为谨慎,是一丝不苟的作为。

《辞海》中也对慎独有所解释,认为一个人在独处时,其行为也应当谨慎不苟,不要松懈。而《大学》中对于慎独的解释是“诚于中,形于外”。

中国从古至今有很多人领悟了慎独的含义,人们对于慎独之所以推崇是因为慎独的境界能让人更加精进。一个人若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遇到艰险之事不恐慌,处于乱世而不惊,待人以诚,德行于心,就达到了一种清净自我的境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