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敬畏独处之时(2)

弘一法师赠你的七部人生禅卷 作者:舒砚


法师也主张“慎独”,其实就是主张一个人在孤独时应多思考,多沉淀内在宇宙,从内心中不断审视自己在环境中的处境,剖析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分辨是非对错,获悉黑白的细微差别。之所以要进行“慎独”的修炼,是希望人们在群体生活的沉溺和喧闹中能够开辟一片自己的净土,时刻保持清醒。

体味慎独的妙处,不一定要参禅打坐,也不必吃斋念佛,更不要求是群居还是独处。只要我们能在审视内心时,始终保持心中的“诚”,认真对待每件小事,“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让从容像流水一样在心口静静存在,便是获得了慎独的功德。

幽独之时心静如水,方能体味与世无争的好处。在历练了慎独之后,面对再大的困难也能从容面对,能够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好好地护卫住自己心中的“道”,从而使德可以顺行于心,而非逆行于表。能够抵达慎独境界的人,不会追求时时彰显自我的人生,他们向往的是波澜不惊的生活,能够真正领悟到“诚无垢,思无辱”的快乐。

法师也是由此开示世人,虽然独处时我们身处于大家看不到的地方,但应当谨慎检点,应心怀戒尺,不敢怠惰。有时候幽暗的事端不知不觉在人们心中产生了,自己的心里已显著体察到了,这时就应该果断地剔除它。细微的腐烂可能大家都不曾察觉,只有借助于自己内心的力量,才能阻止它越长越大。因而,法师认为君子独处的时候更加要谨慎小心,是正确的导引,我们理应时刻关注幽独时的内心,不要让不正当的欲望慢慢滋长。

体会慎独,说难不难,说简单不简单。我们修炼慎独功夫的第一步,是要将自己处于孤独之中,使自己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沉思,而不去寻找浮躁的消遣或娱乐。只有我们自己充分安静下来了,才有可能来面对一个最完整的自己,认清自己、剖析自己、审查自己的真正意向、真实欲望。做到第一步之后,可进行第二步,便是用自我规范来实现自我约束,在安静的情境中约束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这种约束不是为了任何外在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品德修养,不可掺杂半分虚伪。

多一份敬畏之心,享受安静,慎独能带给我们的是可受用一生的财富。

“独处”最容易掩耳盗铃,以为别人不看不听,你就可神不知鬼不觉,就可为所欲为。

人无完人,世上没有一个人是完美无缺的,那就需要保留一份敬畏之心,不要过于放纵自己。

任性妄为,不懂得自我审视,不是圣人之道。

圣人之道就是从根本上不做亏心事:别人不知道的,不代表可以自欺,别人不指责的,不代表你做的就是对的。

即便别人不睹不闻,你也应当把持住应有的分寸。

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要计较别人如何如何,先看自己是否能够敬畏,是否能够谨慎,是否能在独处时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慎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执行,每一天我们可以给自己一点安静,远离喧闹,看书或听音乐都是体味宁静的好办法。或者,可以练字甚至独坐不语。我们需要提供机会,让自己渐渐地集中注意力到自身上。

一旦我们学会慢慢地认知自己,审读内心,慎独会渐渐地成为你日常生活中的寻常事。

每个人都可以练习慎独的功夫。当一个人独处时,也要小心谨慎,想象自己依然暴露在众人面前,好像“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完全没有隐藏,这样会更有感悟。

如果能做到慎独,则我们就心地光明,任何时候都可直道而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