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词语和神话中醒来 6

迎向诗意的逆光 作者:赵月斌


大地以厚德载物,春天,老虎,石头……它们生发于大地,受命于大地,也“让大地成为大地”《人,诗意地安居》第102页。,于此,曹有云的诗歌疆界豁然开朗,像是打开了一扇“众妙之门”,让我们看到了大地上存在的无限可能。而诗人——这大地上的发现者,又当如何看待大地?我们——这尘寰中的凡人,又当如何在大地上栖居?荷尔德林说要“诗意”:“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德]荷尔德林:《在柔媚的湛蓝中》,转引自[德]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06页。。海德格尔说要“拯救”:凡人应以拯救大地的方式安居。“诗并不飞翔凌越大地之上以逃避大地的羁绊,盘旋其上。正是诗,首次将人带回大地,使人属于这大地,并因此安居。”《人,诗意地安居》,第93页。诗人就是这样一位大地的展示者,他以语言(诗歌)确立大地,并矢志不渝地保护它:在阳光下守护,在众神退隐的时候守护,即使在死亡的睡眠中还在守护。《大地与人》这首诗即集中表现了诗人与大地须臾不可分割的本质联系,诗人既作为大地的守护者而存在,又是大地的一部分,作为大地上最接近本源、最接受神明的人,他与大地同呼吸共命运,使本真的安居成为可能。所以诗人才毫无保留地向大地倾诉道:“我们荣辱与共/我们生死存亡/我始终与你为一”,在把大地带入自行显现的澄明之境时,诗人也获得了无蔽的自我,他的自我拯救之途亦由此敞开。

诚然,当诗人站在天梯上,站在梦境深处高声询问“谁在”“又有谁在”的时候,不过是在召唤他自己,当他重返大地,并将大地化为“语言”的一部分时,最终还是为了在天堂的废墟中唤回自己的灵魂,救出自己。下面,就单独找出一首诗,来度测一下诗人何以成为诗人,诗何以为诗:

黄昏,残阳如血……

那身披树叶、兽皮

耕地、狩猎的万人之中

你最先目睹了巨大的天空与海洋

目睹了万物,倾听了万物呼吸、合唱的声音

你最先恐惧、最先战栗……

……你最先出走,最先流浪

最先喊唱……

最先发现了两片树叶的差异

最先发现了流水昼夜不舍

四季循环,花开花落

你最先喜悦、最先悲痛……

三月来临

春风吹过平原,雷霆万钧

你独自站在风雨,指点万物

隆重命名……

天空和海洋顿然醒来,充满飞行和游动

大地顿然醒来,万物生长、行走或者奔跑,甚至舞蹈……

而你孤独一人,远离人群、远离万物

在神圣的黑夜,悄然穿过大地……

……千年之后,屈原挽着李白

艾青携起海子,在又一个春天、同一个春天

站在万物涌动的水上

站在天空和海洋飞行的脊背

站在你石头与土壤堆垒的肩膀

再次目睹,重新命名

词语落地,诗歌开花,诗人诞生……

而你已与万物为一,与天地为一

与诗歌为一

——《无名氏:民间诗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